宝宝鹅口疮到底是什么如何预防和治疗这

昨天后台,有人留言问奶爸,为什么我家宝宝不愿进食,哭闹不停,也没有着凉,不知道怎么了。

奶爸问她,有没有看看宝宝的口腔,看看里面有没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宝宝不愿意吃,哭闹,可能因为口腔溃烂疼得厉害。这是婴儿常见的“鹅口疮”。以下,奶爸将对鹅口疮的特点、防治进行展开描述。

一、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是指在口腔内因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而导致的真菌感染,具体表现为在宝宝嘴巴里长出一块块白色奶块状斑膜。

鹅口疮经常袭击1周岁以内的宝宝。

一般认为是出生时从妈妈的产道或后期喂养时消毒不彻底的喂养器具等处被真菌感染。另外,营养不良、腹泻、身体衰弱,或是服用过抗生素的宝宝也很容易感染这种疾病。

长鹅口疮后,大多数宝宝起初可能会有轻度不适或者没有症状,吃奶进食都比较正常。但如果控制不当,引起感染面积扩大,宝宝就会很痛苦,变得不愿意吃东西,而且会经常哭。所以用有效的措施,把鹅口疮扼杀在摇篮里才是王道!

二、鹅口疮的特点是什么?

虽然鹅口疮与奶块相似,但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

白色斑膜会长在舌头、牙龈、软腭等各处(就是除了牙齿之外其他红肉肉的地方),形状很像一块块奇怪的补丁。

白色斑膜要稍微用点力气才能擦去。宝妈们可以用消毒棉签擦拭下,能轻易擦掉的就是奶块,需要费点力才能擦去的基本上就是鹅口疮。

强行擦去白色斑膜之后会呈现红色创面,而且过不了多久,白色斑膜又会重新长起并覆盖红色创面。

三、鹅口疮是由什么引起的?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四、生活中怎样预防鹅口疮?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五、如何治疗鹅口疮?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1-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等宝宝吃完奶后,用消毒棉签蘸取少许混合液,涂抹在鹅口疮处,涂抹后半小时内不要让宝宝吃东西。每天3次。

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医院儿科诊治。

六、如何防止鹅口疮再次感染、复发

所谓病从口入,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建议宝妈把戴过的哺乳文胸用沸水消毒,或者全!部!扔!掉!

因为文胸很可能就是细菌的繁殖基地,特别是在夏季出汗之后,那酸爽,简直了!很多妈妈起初已经控制住了宝宝的鹅口疮,后来却发现老是复发,有的就是因为没有把这温床消灭掉。此外,宝妈们还应该在哺乳前后做好乳头的清洁工作,以减少细菌滋生。

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则要牢记每次喂奶之前务必做好手部的清洁。

另外,还要做好奶瓶、奶嘴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也要做好辅食器具的消毒工作。这时候,热水冲泡、沸水煮开、蒸汽消毒神马的全部都可以上场了。

点击下方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光脚丨追喂丨冲奶粉丨胖宝宝丨亲吻宝宝丨指甲丨熊亲戚丨枕头丨耳屎丨奶瓶

游泳丨湿疹丨防流感丨学说话丨穿袜子丨鼻涕丨洗澡丨大便丨长牙丨加湿器丨龋齿

学走路丨眼屎丨摇摇车丨运动发育丨耳朵丨屁股上有青痕丨产后抑郁丨穿鞋丨小便

烫伤丨海洋球丨剃光头丨穿裤子丨蔬菜丨隐私教育丨把尿丨剪指甲

智乐奶爸,教你轻松育儿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绿色祛除白癜风
白癜风医院西安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nxxxcb/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