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春熙路的成都红星路,商铺林立,人来车往,热闹异常。就在该路段的某国医馆内,一位中年男士和他的妻子正在忙碌,一盏桐油,一束灯火,只见他们用一根药捻子蘸上桐油,在火苗上点燃,然后用纸将其捂熄,在病员身上热灸,或用火将自己的拇指烤热,再用它去为病人指灸,刚才还在大声呻咛,跛着脚进门的老人,经过这对老夫妻刚才的一阵"热灸"调理,很快就停止了疼痛,众目睽睽之下,在室内自如地行走……这对夫妇,丈夫叫符天昇,妻子叫牟树芳。他们采用世代相传的热灸疗法,行医四十多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为成千上万患者解除了痛苦……被誉为中国火医第一人。
为使符氏医术不失传,符天升已将医术传授给三儿子符家财夫妇。符家两代分别在成都市区、合江县城设馆治病救人。同时,也分别将自己的四个孙子送到中医药学校学习中国的传统中医,为了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符天昇可谓是献了自己献儿子,儿子献了又孙子。
符天昇是个好医生,但他没有行医资格;你说他不是医生,但他医术又十分了得。这让传统中医处于尴尬境地,也让执法人员感到很迷茫。还好,符天昇目前已顺利经过中医师资格考核并通过。
人们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年逾七十多岁的符天昇,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决心,七十华诞之际,他还专门出版了《火缘诗情》一书,请泸州作家陈志林先生为该书作序,为自己的人生加油打气。他告诉笔者,自己力争在75岁之前,将这份符氏热灸技艺传承给几个孙子,并拥有自己的国医馆,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一篇文章,力拨千斤,也搅动了整个中医江湖,从而引发了“符天昇现象”。在笔者看来,符天昇当年也是年逾六十的人,要通过国家正规考试,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无疑比登天还难。在笔者的建议下,采用“曲线救国”的办法,走申报“非遗”之路。在四川中医药大学李关荣教授、原泸州非遗中心主任易国璋等人的帮助下,符天昇的“符氏热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权威认可,媒体宣传,符天昇终于从尴尬中走了出来,可以光明正大地传习医技,为群众治病,只待有关政策出台。
有了成都电视台的牵线搭桥,符天昇也把大本营迁徙到了成都。他非常感恩于非遗战线上每位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帮助,每年成都国际非遗节,符天昇夫妇都向组委会申请,义务火灸治病三天。来自海内外等候火灸的人们,排成长龙,成为非遗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由此,中央电视总台还与四川电视台等联手,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感动中国的一百双手》,这其中一双就是符氏火灸传承人符天昇的。
:火,为物种的丰富和生命的繁衍,带来了最大可能,而作为最精明的“盗火者”,人类早在几千年前,也许更久远,便窥探到自然界的火,是万物生命的秩序,将来自太阳的自然界火种,尊为“天火”,历经数千年的时间,更顿悟出“阳气者若天与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在四川成都,某条不起眼的街市里,有这样一户医家,“符氏”夫妻两位,用00多年前,祖上传下来的火灸,治疗了大量脑瘫、带状疱疹、中风偏瘫、面瘫、鼻窦炎、淋巴炎、部分妇科及肿块等疾病,疗效独到。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用灵巧的手指,拨弄灸火,灸条头上80几味被火焚炼过的药末,沿着经络,被点按在周身的穴位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脑瘫孩子呆滞的眼神开始变得灵动,扭曲的容貌重新俊秀,慢慢地,会走、会跑,会开口叫爸妈,最终,一些孩子恢复得像正常孩子一样……
“符氏火灸”,历经百年传承与实践,向人们证明着,火是如何再造生命秩序,“浴火重生”,并非空泛的形容词,或是单纯的精神激励。
——浴火重生的天使符家小院采访期间,常见三个娃娃,安岳的杨山娃,乐山的周辰星,新津的王雨辰,都是两三岁的年纪,都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三个孩子当中,山娃儿从生理角度来说,已经基本痊愈,他的康复,让周辰星和王雨辰的家人也看到了希望。
山娃,像他的名字,像山里来的小精灵,一双眼睛,好像卡通里的人物,快占了半张小脸儿,清澈见底,满是灵气,忽闪忽闪,会说话一般。
符天昇说:不久前,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被家长捆绑着过来的,此时眼前这个娃娃,已经恢复得和正常孩子差不多,甚至还要更机灵一些。
山娃儿就愿意动,好像身心复苏后,有了一股子翻倍的蓬勃。别人父母给孩子擦完眼泪鼻涕的纸扔在地板上,山娃就捡起来,扔进纸篓,执着地、不断地捡着、扔着……
火灸疼啊,有小病友哭闹,小山娃就走过去,小手轻轻握着另一个孩子手,大大的眼睛看着小病友的眼睛,不说话,就这么一直握着;符天昇和妻子为了鼓励娃娃们迈步、抓举,经常会发点儿糖果,周辰星刚恢复时,走路摇摇晃晃,右手只能举到耳根下边,山娃儿身手最矫健,他领回糖果,就喂一粒到星星的嘴巴里。
这个不过三岁的孩子,重新有了意识、恢复了记忆,能小跑了,似乎有了关爱他人的自觉。
山娃妈也是个漂亮的女人,眉眼开朗,看她的神情,很难想象孩子初发病时,该怎样的悲伤沉痛。
我问她山娃儿妈:山娃以前这样吗?还是治好了以后,比以前活泼了?
山娃儿妈说:他以前不这样,不太懂得这些事情。话也比较以前要多些了,以前不太爱说话的,比以前也更调皮。我们以前一直担心,抽那个脑脊液,就怕抽傻了,现在有好多得这种病的,不知道到哪里去。
可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这样爱心萌动的小精灵?
轮到山娃儿做灸了,灸条刚点起,他一边使劲拽着衣服裤子,不让妈妈脱掉,一边喊:爷爷不烧、爷爷不烧……
灸条按下去的时候,山娃不死心的寻找救援部队,转头向牟树芳求救:奶奶救命、爷爷不烧嘞……
周围的人都笑。
在这间小灸馆里,疼痛,是让人喜悦的事情,意味着那个喊疼的孩子,有个知觉、有了意识,再不是没有痛感、流着口水、听不见大人叫唤的脑瘫娃娃。
我问山娃妈:孩子是怎么得的病?
她平静地述说着,对儿子发病的日期和许多细节,都还记忆犹新:
我们老家是安岳农村的,我们两个在成都打工,爷爷奶奶在老家带山娃儿。最早他有点儿发烧,医院看,输液、打针,当时烧退了,第二天又起来了,烧起到四十度、四十一度都有。
那个时候,是7月17号,他爷爷奶奶打电话给我们,说娃儿闹火(发烧)了,他们就转到安岳,说在安岳烧还退不下来,医院,就说往成都拉。当天下午拉到安岳车站,就拉不走了,越烧越高嘛,还抽风。医生一针打下去,说刚把针抽出来,孩子就周身都乌紫了,然后就打电话给我,说不转院了,喊我们回老家,我们就紧跟着骑摩托赶回去,赶回去都晚上十二点过了。到医院就问医生,医生说,如果今天晚上打(熬)不过,就不行了。
那天晚上我们觉都不敢睡,就守着外面,住的是传染科,只有在外面等着。等了一夜,第二天说危险期过了,下午才叫我们去看望,只能看十分钟,山娃儿烧还没退,昏迷着,冰毯、冰帽冰着都不行,我们喊嘛,可是一点反应都没有。看到这样,简直眼泪水包不住。没法了,我们就提议,说转院。医院最后同意了。
走的时候,氧气输起的,他抽啊,抱到遂宁一个多两个小时,我的手臂痛了几天,他一抽,我就要使力。
在遂宁,四个小时,就把烧退了,但是人还是一点儿都没反应,昏迷了六天才醒转,醒了,喊他还是不知道,只是说吃,他晓得了。开始喂他牛奶,他就是嚼,不知道喝。后来嚼着嚼着,知道慢慢浸了,后来一次就能喝下那么一瓶。陆陆续续地,医生还是建议熬点稀饭,加些菜叶喂点儿。
医生说他脑壳蛮严重的,要做CT,照脑壳,说还要等几天。我们就急啊,时间越拖越长,害怕最后用了钱,人也医不好了。我们以前街上有个得这种病的,用了二十多万,去重庆、北京都医了的,现在都还瘫……但是不甘心啊,肯定要尽力量医治啊,我一激动,又往华西转,找的熟人,当天下午就住进了院。医生还是说比较严重,要抽脑脊液,我说安岳抽了一次,遂宁抽了一次,再加上成都一抽,就三次了,听老年人说,抽多了,就要傻,我们就说还是不抽了。
我问:当时医生对孩子的高烧昏迷,怎么诊断的?
山娃妈说:医院都说是乙脑,再重了就是要成植物人了。伽玛刀了以后,医生还是喊我们出院,医院试试。我们很找了些地方,有个亲戚在成都,他喊我们先到名医馆,说那里有个李观荣教授。
山娃医院的时候,住一个病室,头天我们出院,第二天也叫他们出院了,就跟一起找到那儿。开始说是去做针灸的,李教授知道我们是农村来的,经济上不是很好,就说让我们来这儿。
9月6号,到符医生这来,那时候他的颈子偏着、耷着,跟死了没两样,就是眼睛睁着,手紧紧地攥着,脚都站不起。喊他嘛,眼睛就往一边侧上了。
头天下午进来的时候,符医师跟他做了两次,嘿,第二天,那个颈子一下子就能立起来一下了,就看到效果了噻,我们就继续。符老师说十天为一个疗程。我们就决定做一个疗程,第七天的时候,我们牵着他,自己就知道迈步了,我们两家的家长看到有效果,就有信心了。
就是那十天左右,一天一个样。头天牵着他可以迈步,第二天用一只手牵着,第三天,我就慢慢地,让他走着、走着,就把他放了,他就慢慢自己也能迈得了几步。那儿有个桌子,他不知道转弯,走过去就碰到那个桌上。后来一天天的,就知道转弯了……
说话的时间要慢些,好像是一个月,我也记不清了,反正是一个月后才开始的。他走路快、说话慢。
那时候,用灸烧他的时候,痛都不痛,动都不动一下,按我说,跟那个死人没什么区别,火灸烙在他身上,他一点知觉都没有。到今天做了差不多两个月,现在基本上已经好了,符医师说怕他突发癫痫,就继续巩固。
这一把“灸火”救回了多少宝贝儿——田原对话符天昇
田原:昨天在我住的宾馆,一大早起来,透过窗户玻璃,看到几个妈妈背着四肢垂耷下来的孩子往这边走,心里真不是滋味。这样的孩子,似乎大部分的生命意识都消失了,真希望您这儿的灸火,带给孩子们一个复苏的生命春天。我们暂且就叫这些孩子脑瘫儿吧。
在老家合江的时候,你们救治了多少这样的孩子和成人,来成都三年,对这个疾病的认识有变化吗?
符天昇:我们刚到成都这里来呢,确实想不到会有脑瘫儿来治,不管严重也好,不严重也好,万万没想到,去年李观荣老师就介绍了脑瘫儿过来治疗。
当时李老师打个电话到我们这儿,我说孩子有多大,李老师说两个都只有两岁多,我说好。就是山娃和周辰星,他们一过来,我先让娃娃在地板上照了一张相,但是治疗的过程呢,他们的大人还是很着急,每天哭哭啼啼的。我就给她们做工作,我说你们思想不要背包袱,我一定给孩子治下来。
为什么我心里不慌呢,之前有个脑瘫儿,非常严重了,但是也治好了,我心里有底。老天有眼啊,山娃儿七天就站起来了,当时我是拍手称快,哎呀,那个高兴啊,娃儿家里人全部都跳起来了,那么多病人全都拍手称快啊!
那天做好热灸,我跟山娃他妈说:你把他放在地上,我看他是否能站起,还是蹲下去,看看效果。没想到,手一丢,哎呀,他直直地站起来了,我手一招叫他走,他就栽栽歪歪地走。山娃刚站起来走路是什么表情啊?他好像吃醉酒一样,重心不稳,脑袋偏过去偏过来的。
但是他只能照直走,不会转弯,后面隔了一个星期才会转弯。我马上就给李观荣老师报了个喜!我说老师你给我介绍的脑瘫儿现在站起来一个了,他说这么快啊!我说姓杨的那个站起来了,还有一个站不起来,他说行、行、行,两个都会站起来的,你好好给别人搞。给我鼓励,一定要尽心尽力。
田原:七天就站起来,只是火灸和每天的爆灯花?
符天昇:就是每天两道火灸,一道爆灯花,大概要两个小时的治疗时间。
也是山娃身体素质好。三娃主要的优势是他每天都能吃饭,锻炼,身体素质好,他口腔没烂,是好的。很多孩子已经几个月不进米水啊,只给吊水。
乐山的周周(周星辰)跟山娃儿,医院的病友,一块儿过来的。周辰星啊,主要是他的妈妈和外婆没有经验,孩子右手的第四五指,银针扎的时间过长,神经硬化了,肌张力很高,本该慢慢把肌肉掐松以后再把孩子的手抬起来,但大人心切,就强行把孩子的手抬起来了,就损伤了孩子的肌肉。
这个孩子呢,发烧的时候把嘴烧烂了,整个皮子都烧掉了,指头尖大的泡泡就有好几个,喉咙根本没有皮,吞不下饭。
他妈妈在火灸了十天左右的时候,还跟我说这个孩子吃饭始终不吞,喂进去嚼两下又吐出来了,牟老师端着他一看:哎呀!嘴巴太烂了!我们就给他吹一点药,冰片啊,熬的中药啊,逐步、逐步的,半个月左右嘴就好了。
在我们这里治了十五天才站得起来,十八天开始走路。
田原:这个“嘴烂”,也是火的一种表现。我发现这里好几个孩子都有嘴巴长泡、大便不通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爱“上火”,这个“火”究竟是什么?有的中医人说,这种不正常的上火是盗取人体元阳的“贼”。
符天昇:发烧呢,我们这边的方言叫“闹火”“寒火积胸”。
田原:诶,“寒火”,这个词有意思,有寒又有火,看上去很矛盾,但却符合《伤寒论》百病“因于寒”的思想。
符天昇:田老师你很敏锐。“寒火”,在江淮方言里,是指人受了寒,嘴角要上火,红肿、疼痛,甚至裂开。这个“寒火积胸”,理解起来呢,实际上是先有寒、再有火,实际上是这个寒把火的路给堵上了,所以要“闹火”。
看着是火,实则是寒。
所以受寒感冒的人,他要发烧,只要是烧,就有表示热,就是身体里的火在动,热全都往上冒了,冲起来了以后,他闹火,就会抽痉风,然后嘴巴痉挛,再瘫了以后,口就基本上是闭着的,不得说话。
田原:有点煽风点火的感觉。
符天昇:冲上来的热积在嘴巴里,口腔和舌苔,有的起了泡、有的脱了皮,就烂了。再加上不能正常吃东西,大便也不能拉,积了很多热毒在胃肠里。
很多医生都忽略了这两个问题。
每一个脑瘫儿到我们这里,我们都查他的口腔,有没有烧坏啊。如果口腔有烂的,灸的同时,必须要给她吃草药。
田原:吃什么草药?
符天昇:这些药都是从我们老家合江拿过来的。这边的中药,也不知为什么,熬出来,总是很清淡,我们老家的药,熬了三道,都还是很浓的。小孩发高烧,抽痉风,还有脑瘫就要吃草药和安宫牛黄丸。
今天来的这批乙脑后遗症孩子,嘴巴都是很烂的,喝草药、吃安宫牛黄丸,要一个对周以后,嘴巴才能长好,半个月才能全部康复。因为有寒火,才“闹火”“上火”,这种溃烂,从中医的角度理解,也是一个身体排毒、排寒的过程。你再用火灸给他热力,他就排得更凶猛了。安宫牛黄丸恰恰是一味快速解热镇惊的妙药。
符天昇:对,我们要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为什么要配上安宫牛黄丸,因为安宫牛黄丸的成分很丰富,除热、除毒,还开窍,有很好的功能。
也有一些孩子是持续低烧,这是因为感冒多次没好,下次又感冒,风寒湿热毒夹在一起,本来是烧不起来,吃了一点油脂膏物后,一下子这个火就顶起了,就发高热抽风了。
我们老话讲,“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两春夹一冬”,就有冬月打雷的意思,雷在冬天打响,意味着冬雷将冬天的闭藏状态打破了,阳气被逼释放了出来,阳气不能冬藏,万物就得不到涵养。得不到阳气的保护,整个生命秩序就乱了,不但会有天灾、地祸,植物受影响、动物也受影响,所以说“九个牛栏十个空”,就说这个动物容易生病、死亡。
田原:热血妄行,湿热滞脑,这是另一位民间中医对乙脑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儿乙脑是可以预防的,喂养十分重要,如果孩子经常上火,就要考虑清淡饮食,别怕没营养,这个营养用不好,可是会煽风点火的。
符天昇:所以我们非常不提倡吃鸡肉,尤其孩子,病孩子。但是呢,适当的补充营养,对孩子的体质又是有帮助的,关键是怎么看待、选择这个营养,一定要好吸收、消化,不能过度。
之前周星辰为什么第十八天站起来了?就是能吃东西了嘛,有营养了。杨山娃一来就是能吃东西的,自然就好得快点。有个藏族同胞,看这孩子可怜,就带了酥油茶给他吃。周辰星十八天能站起来跟酥油茶有点关系,因为他在十八天前太瘦了,屁股简直提不起肉。
这些脑瘫儿,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的,吃饭就是一大难关。
这个孩子刚来的时候,他的家长说,你能不能够救救我的儿子?我就问她,孩子有多久没吃东西了。两个多月了,从生病、昏迷一直到现在,就没吃过饭,都是输液,用鼻饲往里灌一点。那么,我想的就是,首先要在饮食上帮助他,吃得进去,就死不了。
田原:孩子好像冬眠了。符天昇:一根中草药灸条成就中国热灸大王
符林供稿
●他靠一根中草药灸条,40多年来,治愈海内外成千上万患者的疾病!●医院也无法解决的疑难怪症,在他这里手到病除!●他祖传的“热灸”疗法,创中华医学神奇!●他医德高尚,为穷人免费治病!●传承五代人的“符氏热灸”,在他手里获四川非遗!●他来自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名叫符天昇,患者都称他为中国热灸大王!
“一阳指”游走患者全身降病魔
在成都市长顺苑小区1栋1单元楼3号一套三室两厅的屋里,弥散着中药味。阳台处,8岁的叶凡(化名)在母亲怀抱中挣扎着,哭得撕心裂肺。符氏热灸第五代传人符天昇取出一根约0厘米裹着药粉的灸条,蘸上一点桐油,将其点燃,右手持灸条,左拇指快速在燃烧的灸条上加热,借助火力和药力,瞬间摁压在叶凡手臂上,如针扎疼痛,顿时,小叶凡歇斯底里的惨叫,令人毛骨悚然。符天昇的“一阳指”游走叶凡身上的经脉和穴位,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熟练而精准。二十多分钟后,治疗结束,叶凡的惨叫声渐渐平息,母亲将他抱到隔壁床上,稍作休息,等待下一次治疗。“娃娃通过治疗,脑瘫大有好转,现在能牵着走路了。”据叶凡的父亲叶付国介绍,他们是安岳通贤镇高坝村村民,一家人在成都打工,儿子叶凡活泼乱跳且成绩优异,上半学年期末考试,在全班排名第二。说起儿子患病,叶付国很痛苦。年8月31日,正值暑假,儿子不吃饭,更不出去玩,他很纳闷。他发现儿子不对劲,立即抱起,感觉他在抽搐。“全身好烫,把我吓了一跳。”叶付国说,他们夫妻俩立即打的,医院,医生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引发脑瘫。通过一个月治疗,叶凡始终闭着眼哭闹,唤他也没反应,每天靠输液和胃管输送牛奶等维系生命。这把叶付国急坏了,他又抱着儿子转医院,但治疗一星期后,医院告之,叶凡只能回家修养。“当时,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叶付国说,医院治不好,儿子也只能等死了。在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儿子的病已花光了他们的积蓄。11月的一天,准备带着儿子回家的叶付国,将叶凡的胃管拔出,儿子十分痛苦,口水和眼泪混在一块流,一病友家属见状,发出很同情的“啧啧”声,他告诉叶成,有一“神医”靠祖传热灸,治愈了许多脑瘫患儿,建议不防去试一试。当天下午,叶付国夫妻俩抱着儿子赶到符天昇的住所。符天昇的妻子牟树芳一见全身抱成团,四肢僵硬的叶凡,好一阵心疼。她痛骂叶付国:“为什么不早医治?娃娃太造孽了!”“我们已经放弃治疗了,现在专门到符医生这里,希望能有奇迹出现。”叶付国抱着儿子,绝望地说。叶凡患病以来,近三个月,粒米未入,牟树芳轻轻按压叶凡的胃,顿时,胃酸从嘴里溢了出来。牟树芳立即找来正在诊治的丈夫符天昇,对叶凡进行热灸。二十多天过去了,叶凡四肢褪去了僵硬,还能大口的吃米饭,这让叶凡父母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只要娃娃能生活自理,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叶付国说:“能遇到符老师,是我们几辈子修来的福份。”
祖传“热灸”,治疑难怪症
符天昇的热灸治疗,名声在外。许多父母带着脑瘫孩子慕名而来,乐山的刘晴(化名)也是患者之一。4岁的小女孩刘晴,有着乖巧的脸蛋,父亲牵着她的手,在符天昇家里走来走去。她和小叶一样,医院救治无果后,到符天昇家进行热灸治疗。刘晴的父亲刘明军(化名)称,女儿发病时,高烧不退,昏迷了几天。“睡冰块都莫法退烧,医院叫我们弄回家,治不好了。”刘明军说,回家后,他四处寻医问药,女儿喝了十几天中药,不见好转。“医院有个病人告诉我,要治你女儿的病,去找符天昇。”刘父没有多想,立即抱着女儿来到成都。为了治愈孩子的病,他特意在符天昇所住的小区,租下一个单间,以便每天进行两次热灸治疗。“我相信符老师能治好女儿的病。”通过热灸治疗,女儿能牵着他的手来回走动了,这让刘明军感到欣慰。“做梦都想不到,才0多天,女儿就能走了。”他坦言,通过热灸恢复治疗,期盼女儿注意力能提高。据介绍,四川有脑瘫患者40万人,每年新发病率上千人次,儿童患病几率更高,而康复过程也较长,治疗费用昂贵。符天昇运用在热度下出现的轻微烫伤,素称热灸,已治愈了许多脑瘫儿童。“人类创造历史,火是健康的源泉,柴棍是灸条的起源。”符天昇说:“人的身体离不开火,猿人时期,因天气寒冷,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取暖,冻伤时,用火条敲打伤口,不久后痊愈。”符天昇用最古老的方法,医治最现代的病。在浙江打工的邱克东患了医学中极其罕见的双面瘫,整个面部僵硬,没有表情,双眼更不能闭合,因舌头不能动,连最简单的说话和吃饭也成了问题,身体机能全靠鼻饲管输送养分。医院就诊,病情却丝毫没减退,几乎成了废人。
邱克东命悬一线。
他慕名来到符天昇处进行热灸,邱逐渐有了表情,更能吞咽一些食物。当治疗第38天时,在乡亲们的见证下,符天昇将邱的鼻饲管拔了出来,围观的群众拍手叫好,称符天昇不愧是“热灸大王”。
邱克东通过38天的恢复治疗,符天昇凭一根灸条,一双回春妙手,将邱克东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从医40多年来,符天昇运用热灸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合江县自怀镇居民肖大容,因误服过量的补药患上一种怪病,11年来,一年四季,全身像在火炉里,浑身发烫,就连冬季,也必须吹电风扇。她和家人四处奔走,求医问药,病情仍不见好转。
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符天昇进行热灸按摩调理,仅几天时间,她就抛开了“火炉”,十几年来,第一次穿上了厚厚的冬衣。
“符氏热灸”获四川非遗
今年71岁的符天昇,精神矍铄,黑漆漆的左拇指,一年四季从未干净过。他笑称,这是他用于治病的“针”,而处方就在脑海里。
符天昇说,自己的热灸情结,源于对中医的热爱及祖辈传承。
符天昇成长在近00年历史的中医世家,祖辈最擅长传统中医学里的火疗法。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符天昇小学未毕业,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开始潜心学医,传承祖业。经长辈的悉心传授和名师指点,符天昇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将祖辈悉心研发的灸条配方,结合现代疾病的发展情况,逐步改进和完善,由原来的7味中草药,新增9种,同时,他还揣摩出一套独特按摩手法,根据不同的病症,对不同的穴位痛处取穴,借助热力和药力,进行穴位按摩,形成其独有的中医治疗法——符氏中草药热灸按摩疗法。“现在,就连外国人也来治。”符天昇说,传统中医博大精深,沉淀和积累尤为重要。符氏热灸能直透皮肤,骨内,产生点穴开窍,舒筋活血,驱风散寒等效果。30多年来,符天昇用热灸治愈了许多偏瘫、面瘫、风湿、鼻炎、淋巴炎症、乳腺炎、甲亢、妇科病、部分肿瘤等几十种常见病症和疑难病症患者。在符天昇老家泸州合江县,只要提及符氏热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地,还胜传一种说法:有疑难杂症,让符天昇“戳”几下,准好。老百姓也尊称他为热灸大王。然而,在0多年前,这位热灸大王还是当地一位名不经传的中医师傅,专为老百姓治疗手脚痛的小病。一天,瘫痪13年的大同茶馆钟奶奶听人说符天昇医术厉害,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请人给符带口信,让他前去医治。哪知,这次治疗让符天昇名声大振。来到钟家,符天昇仔细询问病情后,运用热灸疗法对钟奶奶治疗。仅1个多月,钟竟然站起来了。这消息像风,吹遍合江县城内外,吹到了泸州,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此,符天昇家,门庭若市,排起了长队,有时达多人。其医德更传为佳话。由于找符天昇治病的患者太多,时常要等候一两个小时,有人向符天昇提出多付钱,从而插队先治,均遭他拒绝。还有一些治愈后的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偷偷地送酬金给符天昇,也被他断然回绝。符天昇夫妇还坚持轮换着去各乡镇赶场,替乡民治病。“老百姓没有几个钱,如果他们都进城来找我,来回的交通费、生活费,有时还要加上住宿费,可能远远超过治病的花费,病人一路颠簸也会加重病情。”符天昇说。年3月,合江县荔乡路居民胡再贵左臂长了3个瘤子,经医院诊断为血管瘤,需动手术。因经济拮据,胡放弃了治疗。后来,他想到热灸大王符天昇医术高明,收费又低廉,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找符天昇求医。经过3个月的治疗,胡再贵的血管瘤完全消失。最让他感动的是,符天昇得知他经济困难,各种费用仅收了多元。符天昇总以“医者父母心”对待患者,凡9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农村五保户、低保人员、特困户,他都视其情况进行适当免费治疗。一年中,符天昇只有春节才休息,期间,一有病人,他又立马点燃灸条,挽起衣袖,对准患者每个穴位,进行热灸。这一切,让符天生做装修老板的大儿子符永康心疼,他常劝父亲,让其休息,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但符天昇却“一意孤行”,始终不肯放下热灸。两年前,成都一中医专家对濒临绝迹的热灸产生了浓厚兴趣,准备为符著书。为配合专家采集各类相关信息,符天昇夫妇俩又来到成都,许多患者又从各地纷纷赶来。从清晨到深夜,符天昇夫妇在几平米的阳台里,为病患治疗。坊间传扬热灸大王的美德,符天昇却谦虚地说:“我只是将祖传的热灸继承和发扬光大。”据他介绍,热灸这项传统中医技术,历史悠久,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曾盛行一时,近年来,也相继失传。年,“符氏热灸”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天昇称,这份荣誉弥足珍贵。为了不让符氏热灸失传,他已将独门绝技、手法等传授给了三儿子符家财、妻子牟树芳和三儿媳罗群。(本刊记者邓敏)
符天昇为患者热灸
等待符天昇为其热灸乡民
为民众排解疑难怪症的一对拇指
替患儿热灸
替患儿热灸
符天昇的独门热灸治疗
(责任编辑:中国家居网)
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