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们对寄生虫病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以及我们宝宝出现可能为寄生虫症状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检查及处理。
但对于药物治疗上,未进一步深入说明,本期,我们就抗寄生虫病的药物治疗进一步阐述。
抗寄生虫病药物,是用于预防或治疗有肠虫、血吸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引起疾病的药物。药物种类各有不同,其根据不同寄生虫种类及同一寄生虫种类寄生部位不同而各异。
最为理想的抗寄生虫药物需要满足两大特点:既要对人体安全可靠,又要能够高度选择性高效率地抑制杀灭寄生虫。
一、驱肠虫药驱肠虫药根据其化学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哌嗪类、嘧啶类、咪唑类、三萜类、酚类等5种,其中我们最为常用的药物为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也叫史克肠虫清;药物呈碱性,易溶于冰醋酸,为抗蠕虫药,具有高效、广谱的驱虫效果,临床可用于驱除蛲虫、钩虫及鞭虫等,效果不错。
驱肠虫药物安全性较高,但不能乱吃,其中仍有一些毒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有些会出现乏力、发热、皮疹或头痛,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药物用法:2岁以上儿童至成人每次口服2片,一次即为一疗程。若单纯蛲虫或单纯轻度蛔虫病每次服用1片即可,药品可压碎或咀嚼,并用少量水吞服。
孕妇、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儿童、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对药物过敏者均禁用该药物。
注意,儿童食用该药物时,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如合并其他药品,可能存在药物交互作用,需咨询专业医生。
蛲虫病容易反复感染,故治疗2周后建议在此口服该药物治疗1次,有利于避免复发。
二、抗血吸虫药物抗血吸虫药物一般分为两类,包括锑剂与非锑剂,由于锑剂毒性较大,在临床上主要使用非锑剂,如吡喹酮。
吡喹酮药物呈中性,为抗蠕虫药,对各种血吸虫病均有效果,具有疗效高、代谢快、毒性低等特点。
除血吸虫外,其它对吸虫病、绦虫病均有一定疗效,可通过使得虫体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产生痉挛性麻痹,同时对虫体皮层可迅速地损伤,从而起到杀虫作用。
因该药副作用较大,在家自行操作的可能性较小,故而在此不详细介绍其用法用量。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恶心、乏力、四肢酸痛,少数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及消化道出血。
注意:眼囊虫病患者禁用!!!
三、抗疟疾药抗疟疾药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喹啉类、氨基嘧啶类、萜内酯类等。
其中喹啉类药物中,代表性药物为磷酸氯喹,也就是特朗普造谣说的可以抗新冠肺炎的药物。
它主要用于抗疟疾,其治疗疟疾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作用快且持久,目前是临床使用的一线药物,对于阿米巴性肝脓肿也有一定疗效。
萜内酯类代表性药物为青蒿素,为高效的抗疟疾药物,适用于间日疟和恶性疟,因其出色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抢救脑性疟效果良好。
除以上三种抗寄生虫药物外,还有抗阿米巴病、抗滴虫病药、抗丝虫病药等等,因临床上这些寄生虫病较为少见,在此不再赘述。
怎么样,小伙伴们,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