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俊范,河南荥阳人。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东部历史地理、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环境变迁史等。主要著作有《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棚户区与城市文化心态》。
摘要
20世纪前半期,对于江南地区最显著的地方病——血吸虫病,国民政府虽然也投入了大量医疗力量调查各地发病状况和救治病人,对该疾病的认识逐渐科学化,但由于政府社会动员能力有限,血吸虫病发病率和流行地区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政府强大的社会管理和动员力量之下,江南各地通过持续不断的消灭钉螺和治理湿地运动,血吸虫病孳生环境得到极大遏制,许多地区暂时出现血吸虫病休眠期,传播蔓延基本得到控制。通过这一时期大力度的消灭湿地运动,加上农业围垦的规模化开展,太湖流域湿地环境日益转向旱地化,水系结构出现再分配。地理环境演化加快,成为工业化时期高生产率和健康医疗水平提高的伴生效应。
随着现代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历史时期传染病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愈益受到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