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血吸虫病的传播有5个重要环节:
传染源的粪便进入水体
↓
粪便中的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
↓
毛蚴侵入钉螺
↓
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并逸出
↓
尾蚴感染接触疫水的人、畜,造成人畜感染
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于接触疫水2周至3个月,表现有畏寒、发热、多汗、咳嗽、肝肿大,重者有腹水和肝功能损害。慢性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脓血便,伴有肝肿大。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腹水或侏儒症、结肠病变等。
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健康教育,查治传染源(患者、患畜),粪便管理,查灭钉螺,安全用水,个人防护。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疫区居民自觉接受血吸虫病检查、治疗,不在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菜、洗衣,从而降低血吸虫感染的机会。
在疫区要保证饮用水安全,提倡使用自来水;应急使用地表水应采取煮沸或漂白粉、氯硝柳胺等杀灭水中的血吸虫尾蚴的措施。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等活动难以避免接触疫水时,要使用防护涂肤剂等防护用品。短期突击下水人群和经常接触疫水的职业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服用蒿甲醚、青蒿琥酯等药物。
在血吸虫病疫区应使用卫生厕所,加强水上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管理好家畜粪便,粪便无害化处理。
灭螺的方法要结合生产和农田、水利、水产、芦苇场基本建设,以改变环境为主,药物杀灭为辅。定期复查,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螺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