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的临床应

PIVKA-II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InducedbyVitaminKAbsenceorAntagonist-II),又称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DCP),正常肝脏在维生素K作用下会产生凝血酶原,但在维生素K缺乏或者肝细胞癌患者中产生异常凝血酶原,其血清水平在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血清中会升高,可用于HCC的诊断。

PIVKA-II用于高危人群筛查

与常规超声筛查相比,PIVKA-II可提前6-12个月发现肝癌。

PIVKA-II在早期筛查方面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提高肝癌诊断效能。

PIVKA-II在诊断肝癌时,与AFP相互补充,更利于预后判断

临床研究发现:肝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5%,高于AFP60%的阳性率,二者对诊断肝癌互相补充,联合两者用于诊断肝癌,灵敏度可提高至87%以上。

PIVKA-II针对早期肝癌更具有特异性,尤其是AFP阴性的肝癌有很高的价值。PIVKA-II能更及时反映肝癌的疗效。

PIVKA-II对于肝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AFP。

更重要的是该指标和AFP无相关性,也就是说AFP不高的肝癌患者PIVKA-II可以升高,并提供很好的参考。

PIVKA-II是一个新型的肝癌诊断指标,已获得国内外肝病指南的推荐

目前,中国和国外的指南已把PIVKA-II列为肝癌检测极其重要的指标。

(1)《亚太肝病学会》、《日本肝病学会》均已将PIVKA-II写入指南中,推荐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肝癌的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作为预后和复发的预测工具。

(2)中国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年版中,推荐使用PIVKA-II作为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3)国家卫计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年版)》中也推荐PIVKA-II作为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也推荐PIVKA-II。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这是继年发布上版指南后,CSCO发布的最新版指南。

在新版《指南》中,早期肝细胞肝癌的筛查,晚期肝细胞肝癌的一线治疗格局发生较大改变,靶向疗法、免疫疗法以及联合疗法成为主旋律。

早期诊疗是公认的肝癌救命“良方”。关于肝癌血清标志物,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AFP,随着筛查检测技术的发展,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PIVKA-II)等指标出现,在肝癌筛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里,检验君将针对版《指南》中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或PIVKA-II)在肝癌筛查、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解读。

肝癌的筛查

在我国,肝细胞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血吸虫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同时,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较大。

近年的研究提示糖尿病、肥胖、吸烟和药物性肝损等也是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nxxxcb/8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