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斑斓的历史画卷,浙大一院在70年如歌岁月中艰苦创业,历经坎坷,矢志不渝,谱写了时代的华章,终成“南方之协和,医界之翘楚”。
在浙江大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院内,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名曰“小八千卷楼”。楼前铭牌记载:“小八千卷楼,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二层木结构小楼。此楼是晚清著名藏书家丁丙在田家园内所建的三幢藏书楼之一。曾是西泠印社创办人丁仁的书屋‘鹤庐’。年,小八千卷楼成为浙大一院首任院长王季午教授的办公之所。年,正式辟为院史陈列馆。”
浙大一院消化内科教授王开明已80岁高龄,她是浙大一院首任院长王季午的女儿。年初春的一个下午,王开明教授下班后像往常一样独自来到小八千卷楼前,驻足仰望许久,透过夕阳温暖的余晖,她的思绪像是一双挥动的翅膀,拨开历史烟云,带她回到了年,那年她才10岁。
吱吱蟋蟀,滴滴雨露,嗡嗡蝉鸣,掺杂着医务人员忙碌的脚步声,在一所只有3亩8分地、被称为“医院”医院中,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这些都是她熟悉的环境,也带给她温馨的记忆。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年,我国近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针对浙江大学没开设医学院的状况,竺可桢说道:“要把浙江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就必须有医学院,而且在文理学院的基础上,办医学院更为理想。”
据浙大一院现任党委书记顾国煜介绍,年,竺可桢校长着手医学院筹备工作,特别邀请了当年38岁、时任贵阳医学院内科主任、医院院长、医学院教务长等职的王季午教授,与李宗恩、谷正研、李天助等人一起组成了筹备委员会,共同筹办医学院。年3月,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成立医学院,王季午教授任医学院院长。
在医学院组建之初,王季午就开始筹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医院。年4月,浙江大学购买了直大方伯巷(旧称“头发巷”)田家园6号和9号王姓住宅,医院用房,计地3亩8分,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经半年修缮,浙江大学医学院医院于年11月1日正式开院应诊,医院院长,李天助为副院长。当天下午,竺可桢先生携夫人参加了医院开幕仪式,并与全院职工合影留念。
庙小僧侣少,寺院香客稀。据介绍,当时的国民政府已呈衰败之势,由于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医院设施简陋,缺医少药,财力不济,举步维艰。医院仅有医生23人,门诊分为内、外、儿、妇产、五官、牙科和皮肤科,辅助科室是三大常规检查、X线透视和摄片,病床仅有65张,日门诊量最高纪录是65人次。
据王开明教授回忆,医院药品和设备短缺问题,每个月都要多次奔波于上海、南京等地,向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医药援华会申请药品和临床、科研仪器设备。
时局艰难,无法阻挡老一辈医学知识分子悬壶济世、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在如此捉襟见肘的困难情况下,首医院制定了崇高的奋斗目标——将医院打造成“南方协和”。
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王季午从全国各地聘任了一批知名教授来院工作,如解剖学王仲侨教授、生理学李茂之教授、放射学张发初教授、内科学郁知非教授等,为学科建设播下优异的种子。王季午把医学院作为育人基地,录取新生严格挑选和把关,学制定为七年,实行学分制,提倡自学,独立钻研,学生还可跨院系选修课程。
在王季午院长的带领下,医院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使医院在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各方面实现了短期内的快速起跑。年,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军政官员乱作一团,纷纷忙于寻找退路。医院上下,乱中取静,在积极开展救死扶伤的同时,医院。原病房楼由二层改造为三层,医院规模、门诊和住院人次不断扩大。年5月3日杭州解放,医院与祖国一起获得了新生。到年,日门诊量已达人次。
至此,浙大一院完成了创业初期资源的原始积累,并在当地形成了“严谨求实”的行医口碑,为医院日后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浙大一院在历史上曾多次重组,三次易名。在其曲折逶迤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浙一人”不忘初心,不改初衷,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为浙江医学院,医院随之改称浙医院,陈过接任院长。在陈过院长的治理下,医院以内科、眼科、耳鼻咽喉科为重点学科,并先后增设了肺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基外科、泌尿外科、痔科等。在他的谋划和指导下,医院的发展思路,初步奠定了由“小而全”向重点突出、医院发展方向。
年,郁知非任该院院长,增设胸腔外科,该科创始人为著名胸腔外科专家石华玉。重点推动心胸外科建设,筹建病房楼一幢,其中一层专门辟为手术室。胸腔外科医院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年门诊量上升到人次,病床利用率达到97.89%,门诊改为全日24小时开放制,并设立家庭病床。
在全国上下一片“大跃进”的口号中,年,医院更名为浙江医院,本着创建优势学科、医院品牌的指导思想,将中医科、中药房、针灸门诊全部人员及医院,集中力量扶持重点科室,开始了建设综合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医院的新征程。
浙大一院院史办段宁告诉记者,-年这十年中,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科研成果持续涌现,新技术新疗法层出不穷。
外科开展了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症、胰腺癌、胆管结石及乳腺癌等手术;胸外科进行了食道癌、肺肿瘤切除术、心内闭式手术、局麻开胸及降温开胸等;泌尿外科在肾部分切除、膀胱全切术等方面获得成功;眼科进行了角膜瘘管羊膜修补术,并治愈了一例眶内肿瘤;传染病科进行了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以及伤寒、副伤寒、菌痢的临床分析等。浙大一院的学科品牌逐渐形成。
医院门诊楼内景
医院门诊楼。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工业建设规模过大,城市化发展过快,大大超过了国力承受的限度,经济建设进入低潮,医院建设受到较大影响。面对许多不利因素,历届领导班子并未放弃理想和进取,他们率领全院员工,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医院节省日常开支,集中财力扶持新项目新技术,先后完成了膀胱壁尿道成形术、心音图检查、左肝叶切除治疗术等科研创新。同时,医院健全医疗护理常规和基本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社教医疗队,开展防病治
病工作,培训“赤脚医生”。
继之而来的“文革”医院并未停止救死扶伤,依然坚守在防病治病、服务人民的第一线。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中,医院收治门、急诊患者计余人次,住院患者人次。先后组织卫生工作队、医疗队,约有多医务人员奔赴浙江省13个县的农村、山区、海岛、渔场进行卫生宣教、防病治病和培训村医,完成名工农兵学员的临床教学实习,接收省内外进修生人,举办各种培训班计人,开展新技术研发87项,获得科研成果42项,完成论文篇,著书14部。
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浙一人”凭借自律自强的信念,度过了坎坷岁月。“文革”结束后,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等有医院。
厉兵秣马整肃一新
进入新时期后,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医院经过恢复整顿和制度重建,步入了正规化建设,为日后的大发展大跨越铺平道路。
首先是恢复健全各级领导班子和群团组织。医院设立了总支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总务科、财务科、保卫科、护理部等党政机构。业务部门恢复耳鼻咽喉科、皮肤科、中医伤科。
其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医院恢复了三级查房制、科主任定期门诊制、死亡病例讨论制、病历书写等制度。成立了抢救小组,制定急救操作规程,开展循环红旗和百日无差错竞赛等活动,医疗质量持续上升。
再次是落实政策,健全人才选拔和晋级机制。医院实事求是地对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恢复了晋升晋级考核制度,提拔了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在职工福利方面,医院实行“五定一奖”,使职工福利有了新的改善。
浙大一院院史办胡云琪对记者说:“医院各项业务回归了正轨,人心逐渐稳定了下来,医院领导班子便开始加强软硬件建设,使医院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医院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展示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勃勃生机,在全新的机制下快速崛起,人才培养、科研教学、基本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
-年的五年间,培养正副教授16人、科研人员33人、硕士研究生7人、教学人员65人,医院发展的办院指导思想,大大激发了全院职工求学求知的积极性,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共有人参加半脱产英语、日语、临床技能培训等各种训练班。年,放射科、B超室等主办日本超声专家讲习班,并出版《中日超声医学讲习班内容选编》;年起,血液科举办四期全国性培训班;-年,传染病科举办两期全国传染病师资培训班,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五年间,医院开展新技术创新64项,取得科研成果75项,其中5项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5项荣获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不少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例如,泌尿外科开展浙江省内首例异体肾移植成功;心血管专业组成功安置第一台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胸外科自制人工心脏瓣膜应用于临床,填补省内空白;血液病专业组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对恶组的诊断价值,并率先在国内报道血浆置换治疗纯红再障及免疫性疾病。
五年间,医院设备更新步伐加快,相继购置了心向量图机、心脏监护仪、心脏起搏器、双相和扇形超声波诊断仪、纤维胃镜、支气管镜、膀胱镜、血透机、荧光眼底照相机、闪烁扫描仪、闪烁计数器、电子血气分析仪、脑电图机、荧光显微镜、双目手术显微镜、电生理记录仪等,一大批高新医疗技术设备频频亮相,使医院的临床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至年,医院规模扩大到平方米,设有九个病区,核定病床张,职工余人,年均门诊量接近40万人次,其综合实力已在浙江省名列前茅。
改革创新花开遍地
草木百年新雨露,领异标新万树春。-年的15年中,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医疗卫生界也面临新的抉择和新的突破。如何革故鼎新,跨越发展,是“浙一人”在新时期面对的新挑战。浙大一院坚持与时俱进,锐意探索,开拓创新,医院管理、临床技术、科研教学、学术探讨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这期间,医院先后经历了杨松森、黄怀德和王竞三任院长的改革洗礼,在多个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质量管理、医德医风、廉政建设,医院并行不悖的三驾马车,牵引着医院建设的道路上奔跑。院长书记联席会议、行政办公会、周会等质控安全阀越拧越紧,总值班、护理查房、行政查房、夜间查房等制度防火墙越建越实。年,医院被审医院,医院领导小组、医德医风教育小组、质量管理小组。年,医院制定了《浙医一院党政干部守则及廉政措施》,实行新的奖金制度,新设专职物价员,实行成本核算和质量管理。
科研创新医院大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三任院长的明确主导和不懈努力下,医院通过观念引导、政策激励和机制促进,积极开展新技术研发、新项目推动活动,一大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
年,放射科率先在浙江省内开展肝动脉DSA检查和介入性肝动脉治疗,并于年在国内率先推行数字减影肝动脉并肝静脉造影术。年,传染病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治疗中的应用,血液病科首次报告成人急性白血病五年、十年生存率,在国内外引起反响。年,心内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以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肾移植血液净化中心自年成立至年,完成肾移植余例,年移植总数超过例,一年存活率达97%,其中最长存活10年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优势学科脱颖而出,诊疗特色日趋成熟。
医院既是救死扶伤的战场,是科研创新的基地,还要成为人才孕育的摇篮。三任院长法出一门,前赴后继,医院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寓传道授业于临床教学之中。医院长期承担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在七年制教学中开展单科独进、床边教学、病例讨论、英语交班和英语查房等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临床外语水平。据统计,-年,医院共培养博士生25名、硕土生名,每年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名左右,合格率达97%左右。
与此同时,学术研究呈现出向科技前沿和高端技术进军的良好势头。-年,医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1项。-年,医院立项课题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论文近千篇。年立项课题6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令人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