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材料与动物
试验材料10%氢氧化钠溶液、75%酒精、甘油、手术刀、镊子、显微镜、低速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烧杯、试管、离心管等。
1%伊维菌素注射液
试验动物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诊断,选出患病程度相一致、年龄、体重差异性不显著的自然感染螨虫的蒙古绵羊30只。试验方法
试验分组将30只试验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低剂量组以0.01mL/kg;中剂量组以0.02mL/kg;高剂量组以0.03mL/kg,给药途径均为颈部皮下注射。给药前1周对试验动物进行打耳标和喷漆双重标记,3组试验动物分别于3个圈舍饲养,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提供充足的饲料、饮水,让其自由采食,保持圈舍清洁通风。采集病料给药后,每隔7d对各组每只羊进行病料的采集计算螨虫减少率和转阴率。在患病绵羊皮肤患部与健康部交界处,用外科手术刀,通过酒精灯火焰消毒,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反复刮取表皮,直至稍出血为止,刮取面积2cm×2cm,每只羊刮取2个部位,将刮下的皮屑收集于试管中并逐一标号记录。病料处理将刮取的病料分别放入玻璃烧杯中,加入适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烧杯放入沸水锅中煮沸30~60s,皮屑等碎片被烧碱迅速溶解,再移入对应的离心管中,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收集沉淀物。将沉淀物用吸管滴于载玻片上,置于低倍显微镜观察,即可检查到螨虫。指标判定螨虫减少率=(试验前螨虫数-试验后螨虫数)/试验前螨虫数×%转阴率=每组转阴数/共试羊只数×%结果与分析
临床症状观察试验羊用药后均无任何肉眼可见的不良反应,体温、脉搏和呼吸次数均正常,食欲、排粪情况也均无异常,精神状态良好。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给药后6~7d内,瘙痒症状均明显减少;用药10d后,3个剂量组组绵羊瘙痒症状基本消失。当用药后35d时又有部分绵羊出现瘙痒、脱毛等症状,可见有复发感染情况发生。螨虫减少率和转阴率给药后7d,1%伊维菌素注射液低剂量组螨虫减少率为68.2%;中剂量组螨虫减少率达到75.5%;高剂量组螨虫减少率达76.1%;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给药后14d,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螨虫减少率分别为80.1%和81.3%,两组螨虫减少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在给药35d后,3个剂量组螨虫减少率逐渐下降,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可知出现了重复感染的现象。给药后7d,低剂量组转阴率为50%、中剂量组为60%、高剂量组为70%,差异显著(P<0.05)。给药14~28d后,各组的转阴率持续上升,但给药后35d时各组的转阴率出现下降趋势。讨论与结果
据研究表明,在使用伊维菌素对黑山羊进行螨虫病的治疗中,每3d注射一次伊维菌素,连续注射3次的方法,在试验15d时仅有少部分黑山羊痊愈,给药后30d时则可全部治愈。普通伊维菌素注射液需要多次连续给药才可以彻底痊愈。而本次试验结果表明,1%伊维菌素注射液对于绵羊螨虫病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1%普通伊维菌注射液剂在给药5周后出现了重复感染的现象,需第二次给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驱虫效果。从设定的3个剂量组的临床症状、螨虫减少率和转阴率的结果来看,中剂量组0.02mL/kg可作为推荐剂量建议推广使用。免责申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