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1207/4304133.html医院订阅哦!从乡村赤脚医生到屡创奇迹院士记德艺双馨的多领域领军人物李兰娟院士:为救更多肝病重患,毅然放弃申报专利5月21日,一位通过“李氏人工肝”治疗痊愈后即将出院的病人向李兰娟道谢。创新中国·科技领航者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再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她热心公益,无偿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设立人才基金……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在患者眼中,她是动人的天使;在同行眼中,她是令人敬佩的女中豪杰;在学生中,她是人生道路的引领者。治病救人,是她最大的快乐每周一的专家门诊,李兰娟已经坚持很多年。“没有什么比患者期盼的眼神更打动人。”李兰娟说,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她最大的快乐。年,依靠助学金读完高中的李兰娟回到家乡———浙江省绍兴夏履桥村,执拗的她放弃人人羡慕的代课老师岗位,选择去当赤脚医生。“当医生可以直接解决乡亲们的病痛。”她解释,乡亲们的信任和感激,是自己选择从医的最大动力。两年赤脚医生生涯,她走家串户、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一根针、一把草地为农民服务。开展常见病治疗、外科脓肿切排、帮助产妇接生、给儿童接种疫苗、健康教育宣传……全村多个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当时,恰逢血吸虫病泛滥,眼看着一些乡亲因为血吸虫病引发肝癌和肝硬化,无力救治而眼睁睁地死去,李兰娟心如刀割。在两年后,当她有机会踏入医科大学的大门时,她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做个好医生。大学毕业之后,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这里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刚刚开始行医生涯的李兰娟再度体会到医者面对病魔的无力。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兰娟仿佛看到了打破“死亡魔咒”的希望: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被送到病房,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死马当活马医”的治疗后,患者奇迹般地苏醒,并逐渐康复。“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初生牛犊不怕虎,从这里起步,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研制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创业的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在一些人“异想天开”的冷嘲热讽和好心人的规劝之后,李兰娟和她的团队依旧努力钻研了10多年,终于创立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年,李兰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联盟的主席。年,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不息,一次次从空白到领跑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年11月,李兰娟以中国传染病学第一人的身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对李兰娟而言,创新永远没有停息。在研究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过程中,李兰娟和她的团队发现,肝病的发生和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正常人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超过有害菌,而重症肝炎病人则相反,也就是说,如果肠道内的“坏细菌”大大超过“好细菌”,则可能对肝脏产生致命性危害。“在我们每个人的肠道中,有重达一公斤的细菌。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总的基因数是人体基因数的倍。如果能彻底搞清楚这些肠道细菌的奥秘,或许就能解开重症肝病的发病机理。”李兰娟说。今天,微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但20年前,当李兰娟决定投身微生态学研究时,没有人看好她,甚至有人私下认为“这样的研究看不到希望”。李兰娟在微生态领域的第一个博士生吴仲文清晰地记得,在微生态研究的初始阶段,仅厌氧菌的培养就难倒了大家。吴仲文回忆说,他的境遇甚至被许多同学所同情,因为投入这样一项“没有希望的研究”,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都可能成为难题。然而,正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李兰娟带领学生摸索出了门道。最近,她又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的全基因测序,进一步探索肝病微生态的规律。短短20年,从研究空白到领跑全球,李兰娟团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微生态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今年3月,在卢森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上,李兰娟出任大会主席,这也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当选这一领域的主席。和一些从事科研的人不同,她的工作区域布局独特,楼下是病房,楼上就是实验室。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凭借着这一法宝,李兰娟在科学探究之路上屡创奇迹。她通过对H7N9病人体内病毒和活禽市场禽类粪便中病毒的比对研究和基因测序,得出基因吻合率高达99.4%的结论,在全世界首次证实人感染的H7N9病毒来源于活禽。她据此向国家提出关闭活禽市场的建议,使得禽流感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她将此前的人工肝技术和微生态平衡原理用于H7N9病人的治疗,创建“四抗二平衡”的治疗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使浙江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比全国低40%。她通过机理研究,快速研发出H7N9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结束了我国禽流感疫苗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目标坚定,行事如风。”李兰娟的同事和学生这样评价她。在位于16楼的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着一幅摄于年元旦零时的照片。虽然已是深夜,但照片里的李兰娟和她的学生们却面无倦意、斗志昂扬。“我们在实验室迎来年的新年钟声,年依然如此。受李老师工作精神的感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敢懈怠。”实验室副主任李君说,他们挂起这幅照片的寓意是,“学习李老师的执着精神,一生一世(谐音)呆在实验室”!“创新,永远在路上。”年,李兰娟的科学探索之路仍然没有丝毫停歇。由她所在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协同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香港大学新发突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CDC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建的浙大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成功。作为我国所有科学前沿中,唯一的医学类协同创新中心,这里汇聚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国际学术大师和16个院士。“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我们还大有可为”。李兰娟摩拳擦掌、踌躇满志。热心公益,当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在李兰娟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也算不上成功。作为一名医生,她希望自己能将治病救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为使全国各地更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福音,她毅然放弃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为确保治疗技术的规范有序,她制定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从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无偿将她的人工肝技术推广到全国。在她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常年有全国各地前来
学习培训的医生和护士。截至目前,她的李氏人工肝技术已推广到全国31个城市,治疗患者多例,显著提高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在李兰娟看来,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有社会担当的勇气。禽流感肆虐之时,面对人们的恐慌,她带头吃鸡肉,身体力行介绍科学的防范方法,并告诉大家吃鸡无害,极大提振了养殖业的信心。在李兰娟看来,受益于社会,就应加倍反哺社会。她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树兰人才基金”,奖掖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为确保评选公平、公开和公正,所有评选均委托中华医学会成立的评审专家库,参照国际惯例独立评审。去年,基金首次颁奖,两位院士和10位年轻人获奖。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李兰娟说,科学家精神就是对科学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它既包含开拓创新,也包含坚韧不拔,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百折不挠。(张乐、韦慧)李兰娟的六个“最”1最感恩:助学金圆学医梦李兰娟从小家境贫寒。初二那年正逢困难时期,班里6个靠助学金读书的同学全部被召回家务农。看着眼泪大滴大滴往下掉的她,老师说,“我同意你请假回家帮忙一个月,一个月后就回来!”老师的鼓励,再加上助学金的资助,李兰娟得以按时返校。依靠助学金,李兰娟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如果没有家人、老师的支持,没有助学金的资助,我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更不可能圆我的学医梦!”李兰娟说。2最快乐:病人康复展笑颜李兰娟始终坚持临床诊治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至今仍坚持每周一次的专家门诊。“我最喜欢的职业就是当医生,帮助病人战胜死亡,重获生命的美好。”从医40多年,经她的手治愈的患者无数。李兰娟说,当患者痊愈、笑容满面地表示感谢的时候,便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从笑容里,我感受存在的价值,体会到他们最真、最善、最存敬意的感情。”3最难忘:SARS疫情三道令年4月19日,李兰娟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这一天。恰逢非典疫情肆虐中国大地,当天,浙江首次报告出现确诊病例。时任省卫生厅厅长的她火速赶往病房,判断病情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下达三道指令:一,立刻将病人转医院隔离治疗;二,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三,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在传染病防控意识远不及今天的12年前,李兰娟的三道指令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李兰娟顶着压力,连夜给卫生部长、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终于获得支持。短短一夜,所有接触者全部找到,0多人全部隔离。果断的举措为阻断疫情赢得时间,并创造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4最感谢:岁的老母亲一辈子当女儿的“内当家”,直到99岁还在操持家务,两次在家摔骨折,这就是李兰娟已经岁的母亲。“我母亲对我付出的远比我为她付出的多得多。”李兰娟最想感谢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到目前为止,工作繁忙的她从未带母亲出去旅游过一次。5最愧疚:自责不是好妈妈一个人干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的活,在工作中三头六臂的李兰娟自责不是一个好母亲。她没有时间照看两个儿子,从没给他们过过生日,甚至连孩子的班主任都不认识。“我错过了太多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时间。”李兰娟遗憾地说,好在孩子都很优秀。6最希望:学生能超越自己李兰娟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她倾其所学,传道授业解惑。“我现在拼命地培养学生,希望他们能尽早挑起担子,把科研做得更好,把实验室建设得更好。”李兰娟领衔的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在国家的传染病防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说,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她希望学生能尽快成长,并能最终超越自己。“如果他们中间未来能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更好啦!”(张乐、韦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nxxxcb/9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