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名城无锡,主题为“科技创新引领药理学科新发展”的第四届江苏省药理学会青年学术论坛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内如期举行。
此次活动的主办方江苏省药理学会成立于年12月,是由全省药理学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省科技厅认定的5A级示范学会。学会由会员、通讯会员和资深会员组成,目前正式注册会员余人,聚集了全省在药理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应用、生产、科普等领域的优秀药理学家。学会致力于团结全省药理学工作者,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组织省内外药理学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我省药理学科研、教学、应用水平,促进我省药理学科学的发展、新药的研发和药物的科学应用。
以下各大药企、研究所和经营单位都是江苏省药理学会的又红又专的团体会员。
上午,会议邀请的下列药理与毒理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知名专家做主题发言,话题包括心血管药理、抗炎免疫、肝脏分子药理学等等:
苏定冯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山中科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学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高血压、脑卒中、血压波动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等。目前发表SCI收录文章百余篇,主编《心血管药理学》、《药理学进展》等书籍20本,现担任《CNSNeuroscienceTherapeutics》杂志主编。
魏伟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抗炎免疫药理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抗炎免疫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围绕炎症免疫相关疾病的新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和药靶以及新药开发,系统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控炎症免疫反应的作用和机制。首次发现褪黑素可直接调节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发现褪黑素调节关节炎免疫细胞的作用通过激活Gi蛋白信号转导实现;发现GPCR的过度脱敏是关节炎滑膜细胞过度增殖及异常免疫应答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肝癌细胞、肝星状细胞GPCR信号转导调节的特征,一些药物通过调控GPCR信号发挥抗炎免疫作用和控制肝癌细胞的作用。著有《抗炎免疫药理学》。许国强教授
复旦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阿克隆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系和Weill医学院药理学系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助理研究教授的工作。年加入苏州大学,入选中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许教授长期从事合成大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建立了多种新颖独特的方法研究蛋白质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翻译后修饰,探索其生理功能。解决了长期以来蛋白质泛素化研究中缺乏高通量鉴定关键技术的难题。许国强教授还建立了新的蛋白质端基定位标记方法(N-CLAP和ProC-TEL),研究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规律。在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Communication,PNAS,FASEBJ,JBC,Proteomic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五十多篇。
孙洋教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从事免疫药理、分子药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担任国际药理学专业期刊JournalofPharmacologicalSciences杂志的编委(--),并为Autophagy、BiochemicalPharmacology、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JournalofPharmacyandPharmacology、InflammationResearch、MolecularNutritionandFoodResearch、JournalofCellularBiochemistry、CancerLetter等多个国际杂志审稿。长期从事免疫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注重发现化合物/药物作用的独特性,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机制和新的药物靶标。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utophagy,JImmunol,JInvestDermatol,BritJPharmacol,BiochemPharmacol等发表SCI论文41篇(IF5的8篇,IF10的3篇),发表其它作者论文23篇。参编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3项。获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获年度第十四届中国药理学会优秀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获年度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第三层次资助;获年度第十八届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获年度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
下午,由四位本领域年度科研工作突出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做论文报告:
孙莹
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学位,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学博士学位,从年到参加美国犹他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年到年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自年9月开始进入徐州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六篇,在《Journalofhepatology》、《scientificreport》和《plosone》上均有文章发表,最高单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关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魏志凤
中国药科大学特聘研究员,从事枪击羟基积雪草苷抗肺纤维化作用的机制研究,基于芳烃受体探索去甲异波尔定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
张莉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主要研究包括:不同的Motif组合策略导致了MFS家族功能的多样化和InductionofROS-independentDNAdamagebcuruminleadstoG2/Mcellcyclearrestandapoptosisinhuman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BCPAPcells.
方伟蓉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年晋升副教授,入选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抗心脑血管药物的发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