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医院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报道
年1月,当时坐落于淮海西路医院,改建为上医院。徐汇由此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研究、治疗血吸虫病的中心之一。
血吸虫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则是血吸虫病的多发国。我国境内的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及下属的多个县市。血吸虫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在非洲、南美一带流行的是曼氏及埃及血吸虫病,而在我国流行的却是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发热、肝大、腹泻以及排脓血便等症状,一旦发作,苦不堪言。
为了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年11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正式成立。同年12月29日,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并提出了要在七年内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年1月14日,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在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市卫生局、农业局等10个单位组成,副市长刘季平兼任主任委员,同时成立的还有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所。而当时坐落于徐汇区淮海西路医院,则改建为上医院。年,血防医院合并,更名为上海市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链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模范
◎徐镇路街道北平民村居民委员会荣获的毛泽东同志题词的“爱国卫生运动模范”锦旗
徐镇路(即今虹桥路)附近的北平民村,是徐家汇地区有名的棚户区。这里原是一片乱坟场,抗战爆发后,两百多户来自南市的难民迁入这里避难,此后又有大量外地难民涌入。这里的居民基本都是贫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材料,他们只能利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就地搭棚而居,由此一个棚户区开始在这里慢慢形成。当时的北平民村与附近的南平民村、辛民新村、市民村、小花园合称“四村一园”,都是棚户集中、生活贫困、环境恶劣的街区。
年1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传染病报告暂行办法》,将包括天花、白喉、霍乱、伤寒、鼠疫、狂犬病、血吸虫病等在内的13种传染病,列入疫情报告范围。此后,上海市又抽调了1多名医务人员组成血吸虫病防治大队,在郊县开展大规模血防工作,治愈病人1.8万余人。年初,爱国卫生运动正式展开。上海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全市30个区及水上区相继也成立“爱卫会”,全市共成立基层“爱卫会”个。这场全国性的卫生运动启动以后,原本居住环境恶劣、卫生条件落后的北平民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毛竹管装排水道,完成了将明沟改暗沟的工程。这一经验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得到极大推广。年,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徐镇路街道北平民村居民委员会荣获了“爱国卫生运动模范”的锦旗。
内容来源: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徐汇相册:70年70个瞬间》
原标题:《文史
医院在徐汇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