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名医裴正学教授治疗支气管炎的好方子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本病属于中医之"咳嗽""肺胀""哮喘"等范畴。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机为外感风邪,脾失健运,痰饮内停,肺气不降,肾不纳气。

冬春季节受寒冷气候变化的影响,老年人容易感受风邪,侵袭皮毛,肺卫失调,咳嗽发热,重者气喘痰鸣;久咳伤肺,肺气亏虚,咳嗽不止,伤及气阴,阴虚肺燥,形成慢支咳喘。

1、风寒袭肺症状:

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痒,可伴鼻塞流涕、发热、头痛身楚、畏寒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分析:风寒之邪犯肺,肺气为风寒所束,壅遏而不得宣通,肺气上逆而见咳嗽;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咯痰色白稀薄;风寒外束肌腠,故伴头痛身楚、发热畏寒等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症状:

咳嗽气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发热微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肺热伤津,则见口干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稠黏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发热恶风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在表之征。

3、燥热伤肺症状:

干咳作呛,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痒,咽喉于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青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黏不易咯出,口干;风燥外客,卫气不和,则见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4、痰湿蕴肺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咯痰釉稠,胸闷脘痞,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痰湿中阻,则胸闷脘痞;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儒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5、痰热郁肺症状:

咳嗽气急,痰多黏稠色黄,咯痰不爽,便秘。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疾,肃降无权,而致咳嗽气急,痰黏色黄;痰热郁蒸,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舌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内郁之征。

6、气阴两虚症状:

咳嗽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咯痰稀薄或痰少,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淡或舌红苔剥,脉细数。

分析:肺虚气失所主,肺气不足,故见咳嗽气短,咳声低弱;气不化津,故咯痰稀薄;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咳嗽少痰、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征。

7、脾肾阳虚症状:

咳嗽而喘,咯痰稀薄,胸闷气短,甚至喉中疾呜,动则心悸,畏寒肢冷足肿,食少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致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中焦运化失常,水湿内聚,上渍于肺,阻塞气道,肺失宣降,肾阳虚坝u见气失摄纳,故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运化无权,见畏寒肢冷足肿,食少腰酸;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皆为脾肾阳虚之征。

裴正学认为治病必求于本。病之初期,感受风寒,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咯痰白色多泡沫,寒邪入里很快化热,痰热蕴肺,肺气不利。治以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他以自拟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对急、慢性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咳嗽气喘,胸满气粗,痰黄黏稠,或咯痰稀白,咽喉肿痛,发热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者可获满意疗效。

◆◆青龙苏黄止咳饮◆◆

组成: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6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龙20克。

用法:加水毫升先浸泡1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毫升;加水再煎煮20分钟,取汁毫升,混匀分2次服完。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饮食。

功效: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

病之初期,中医认为风寒客肺,肺失宣降,咳嗽气喘痰多,发热身痛,咯吐白色泡沫样痰。西医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此时延误治疗,风寒之邪,传经入里化热,咳痰黏稠,发热胸闷气短,喘促痰鸣,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痰鸣音,拍片可见肺实变或肺气肿征象,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为痰热蕴肺,肺气不降。治以宣肺解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选方自拟方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本方为《伤寒论》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加味化裁而成。

《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以上三条经文明确阐述了支气管炎咳、喘、痰、满的病机特点。

小青龙汤解表化饮,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而止喘;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开腠理而见阳光;杏仁、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干姜、细辛、半夏辛温化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以止咳平喘;五味子量少仅为3克,收敛肺气,滋阴止咳;黄芩、桑白皮、金银花、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消炎止咳平喘;生石膏甘寒,清热泻火以清里热;紫菀、款冬花、前胡止咳化痰;桔梗、甘草为舟楫,载药上行;地龙活血脉,解肌痉,祛中风,治疗支气管痉挛而达到平喘之目的。裴教授谓:"麻杏石甘,姜辛味半,苏黄桑杏花伴草,外感哮喘服之了"。

临床加减:咳痰黄稠难咯者,加浙贝母、瓜蒌、麦冬润燥化痰;小便不利,加茯苓、杏仁通调水道;肺热痰稠,加葶苈子、大枣泻肺止咳;高血压加珍珠母、生龙牡,平肝潜阳;汗多气短而喘,气阴两虚,加参麦饮益气滋阴;肾不纳气,咳嗽气喘,加紫石英、沉香、肉桂补肾纳气。冠心病加瓜蒌薤白半夏汤活血化瘀。

◆◆典型病案◆◆

万某,男,55岁。初诊,年12月30日。

主诉:咳嗽气喘伴发热1周。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每逢冬春感冒诱发咳嗽气喘。胸部X拍片显示右肺野弥漫性阴影,少量胸腔积液,双肺纹理增粗,白细胞13.8x/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血小板8x/L。查体:T39°,P次/分,血压:/90mmHg。两肺呼吸音增粗,可闻及少量支气管喘鸣音。刻下症: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胸胁胀满,夜间不能平卧,发热头晕,咯吐大量泡沫样白色稀痰。舌质红,舌下脉络曲张紫滞,舌苔薄黄,脉浮滑数。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肺心病。辨证属于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肺失宣降,痰饮阻肺。

治法:宣肺解表,降气止咳,清热解毒,化痰平喘。

方药:青龙苏黄止咳饮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6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6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前胡10克,桂枝10克,桑白皮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20克,桔梗20克,地龙20克。水煎服,1日1剂。7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气喘及胸满气短均明显好转,夜间能够平卧,咳痰减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肺部炎症好转,寒邪已化,饮邪已除,肺脾气虚,湿邪停留。可酌加健脾化痰之药,去黄芩、鱼腥草加橘红、白术、茯苓各10克。14剂。

三诊:患者以此方加减服用3月余,咳嗽气喘及胸满气短均逐渐好转,拍片复查肺部感染已经消失,两肺野清晰。精神食纳俱佳。以培土生金法配以丸药以巩固疗效。处方如下:麻黄50克,杏仁50克,生甘草30克,干姜30克,细辛15克,五味子15克,半夏30克,苏子50克,前胡50克,桂枝50克,紫菀50克,款冬花50克,川贝母50克,百合50克,潞党参75克,太子参克,炒白术50克,茯苓50克,陈皮30克,木香30克,砂仁15克,桔梗克,地龙克。共为细末,蜂蜜为丸,每丸重9克,1日3次。

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病初以宣肺解表,降气止咳,清热解毒,化痰平喘,常选用大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汤,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而获得满意的疗效。病之恢复期以培土生金,润肺止咳,温化痰饮为主,配以丸药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可以很好地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有着重要作用。

你可能还想看:?

1.妙用鸡内金!张锡纯:一味鸡内金可以调理女性“最难治”的疾病!

2.针灸治疗—秋季高发病症过敏性鼻炎的几组配穴,有奇效!3.有30年临床经验的民间中医人的奇妙感悟…(很有价值)4.中医舌诊方法:一眼看出病因(附歌诀)5.中医:过度医疗、过度体检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bz/5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