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下称血吸虫)成虫通常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管中,当血吸虫成虫寄生或虫卵沉着于门静脉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中引起的损害称为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临床上常见的有肺、脑异位血吸虫病,其次是皮肤、肾、眼结膜、腮腺、腰大肌、膀胱、前列腺、输尿管、阴囊、脊髓、淋巴结、心包等异位损害。引起异位损害的途径较为复杂,主要有:急性期门静脉充血扩张,虫卵可经肝窦至肝静脉,经体循环散布于体内各处;虫卵经门体侧支循环、经门静脉系统到体循环,成虫异位寄生,就地产卵。
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检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异位血吸虫病的发现有增多趋势。为总结当前血吸虫病异位损害的类型及特点,笔者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年以来所有异位血吸虫病的文献报道资料,对检出例异位(含胃肠道)血吸虫病的文献报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CT和MRI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等学术期刊—年刊登的异位(含胃肠道)血吸虫病的所有文献报道资料。
1.2方法1.2.1检索方法以“异位血吸虫”为主题词检索,时间:年至年;文献纳入标准:有明确病例数量、性别、年龄、来源的病例报道、病例分析等文献资料,排除重复文献和相同的病例资料。
1.2.2统计学分析文献资料报道的血吸虫异位损害的病例数、年龄、性别、分布、类型,总结血吸虫异位损害的机理、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诊治要点等。由于胃、十二指肠、胆囊及阑尾的静脉均系门静脉系统的输支,这一类病变不符合异位血吸虫病的定义,不属异位血吸虫病的范畴,但《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和许多文献均将这类血吸虫病放入异位血吸虫病内进行阐述和报道,本文也将这类血吸虫病作为临床少见的血吸虫病在这里一并进行讨论。
2结果2.1一般资料从《中国学术文库网络出版总库》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年血吸虫病例报道文献资料26篇,共报道异位血吸虫病例,胃肠等消化道血吸虫病例12例。其中湖北省报道99例,占44.39%;安徽省报道91例,占40.80%;江苏省报道21例,占9.42%;江西省报道9例,占4.04%;云南省、湖南省、四川省各报道1例,占0.45%。
例中,男性占66.37%(例),女性占3.63%(75例);年龄最大76岁,为安徽报道的1例胃血吸虫病病例,年龄最小12岁,为江苏报道的1例脑血吸虫病病例。见表1。
表1—年异位血吸虫病文献报道情况
2.2血吸虫异位损害类型2.2.1脑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血吸虫脑异位损害例,占75.83%。血吸虫脑损害机理,安徽黄月娥等研究62例脑血吸虫病认为,45.16%的病例是由于血吸虫虫卵随血液循环到脑膜或皮层内引起局限性脑膜炎所致,45.16%的病例是由于虫卵沉着引起占位,9.68%的病例是由于其他脏器的血吸虫感染通过中毒或过敏机制或为脑供血动脉急性虫卵栓塞所引起。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呕吐、癲痫、偏瘫或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易误诊为脑部肿瘤、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等。确诊主要依靠CT、MRI或者组织学检查,但CT平扫只能反应病变部位、水肿面积、显示部分结节影,不能作为定性诊断依据,而增强扫描可显示与脑血吸虫肉芽肿病理变化一致的特征性的斑点状、砂粒状、结节状及多个结节呈簇状聚集的团块状强化灶。平扫结合增强有助于提高脑血吸虫病诊断。药物或手术治疗对该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2.2.2肺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血吸虫肺异位损害45例,占21.33%。血吸虫导致肺部病变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虫卵沉积和童虫损害,童虫损害主要是童虫经肺时所致的组织损害及出血、大量异体蛋白质所致的过敏反应及童虫毒腺排泄毒素所致的影响。血吸虫肺异位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严重者甚至咯血、胸腔积液等,易误诊为肺部感染、肺部肿瘤、肺结核等。本组45例,1例通过组织切片确诊,其余通过粪检发现血吸虫卵和血吸虫免疫学检查结合嗜酸粒细胞增高确诊,胸部X线改变为粟粒样阴影、片状或絮状阴影、大片状或不规则状阴影、小结节阴影等,有辅助诊断价值。
2.2.3脊髓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脊髓血吸虫病1例,占0.47%。脊髓血吸虫卵来源可能与大脑一样,通过椎静脉到脊髓内沉积。表现为下肢乏力、腰部疼痛、肌肉萎缩、双下肢活动障碍等症状,本例先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和“脊髓肿瘤”,后经肿瘤物病理学诊断为“脊髓慢性血吸虫病”。
2.2.4女性生殖系统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卵巢血吸虫病和输卵管血吸虫病各1例,分别占0.47%。子宫、输卵管、卵巢动脉都来自于腹主动脉。子宫阴道静脉丛与膀胱直肠静脉丛广泛交通,女性生殖系统血吸虫卵来源可能与这种解剖结构有关。女性生殖系统异位血吸虫病多表现为反复下腹疼痛、阴道出血等症状,易误诊为生殖系统“囊肿”。可经病理切片确诊。
2.2.5腮腺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腮腺血吸虫病1例,占0.47%。腮腺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于腮腺,引起虫卵肉芽肿所致。本例患者因“右下领包块五十余年,增大五年”入院手术治疗。查体发现右耳廓下3cm处可触及一大小约4cm×3cm包块,质硬,境界清楚,边缘粗糙,可活动,无明显触压痛,无面神经麻痹。B超提示:右侧腮腺内多发囊实性肿物伴钙化。作者认为该种异位的发生可能是童虫异位寄生成熟,就地产卵所致。该例经组织切片确诊。
2.2.6眼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眼血吸虫病1例,占0.47%。本例“发热伴双目失明一周”入院治疗,黏液血便,嗜酸粒细胞增高,检测血吸虫病抗体阳性,粪便孵化发现毛蚴。经吡喹酮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双侧视力恢复,血吸虫眼异位损害诊断成立。极重度血吸虫感染时,童虫可能在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寄生并发育为成虫,异位寄生在眼部组织内的血吸虫成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眼部组织,引起虫卵肉芽肿反应,从而导致失明。眼血吸虫病异位损害易误诊为其他眼科疾病,经组织病理切片可确诊。
2.2.7皮下异位血吸虫病例异位血吸虫病中,报道皮下血吸虫病1例,占0.47%。本例因“颜面部进行性长大的皮下结节5年”入院治疗。查体发现于右眼眉弓、内眦部及左眼内眦部分别见直径约1.0cm皮下结节,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触之可活动。为明确诊断,局麻下取结节送检,发现大量血吸虫卵沉积伴肉芽肿形成。皮下血吸虫卵来源多为血吸虫异位寄生产卵,易误诊为异物肉芽肿等,组织切片可明确诊断。
2.2.8胃及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血吸虫病共报道胃及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血吸虫病13例,其中:报道胃及十二指肠血吸虫病10例。胃及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卵沉积在胃、十二指肠所引起的消化系统损害疾病。由于幽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解剖位置较为接近,门脉高压可能导致血吸虫虫卵进入胃冠状静脉、幽门静脉,逆流进入胃及十二指肠,并沉积于粘膜下,导致局部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间断上腹胀痛、反酸、嗳气、纳差、胃体粘膜糜烂等。常误诊为慢性胃炎、胃溃疡。本组10例均通过胃窦粘膜活检、胃窦息肉切片确诊。
报道阑尾血吸虫病1例。阑尾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于阑尾,长期刺激逐步出现纤维化、肉芽肿或嗜酸性脓肿等病变。血吸虫卵沉积引起的阑尾病变与肠道基本相同,但由于阑尾腺体缺乏,极少发生息肉,同时由于阑尾血管位置集中于一端,相应部位粘膜的虫卵病变特别严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右下腹包块甚至肠穿孔等症状,易误诊为结肠癌等。病例大多通过病理切片确诊。
报道胆囊血吸虫病1例。由于门静脉无瓣膜和虫卵本身的重量,部分虫卵可通过相应的吻合支血流逆流入胆囊,沉积于胆囊的黏膜或肌层,形成虫卵结节,并发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促发结石形成。主要表现为胆囊炎或者胆结石症状,多数行胆囊切除术后病检确诊。
3讨论脑和肺血吸虫病异位损害发生率最高,两者共占异位损害报道病例的97.15%。由于脑、肺血吸虫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误诊率高,易延误治疗。在血吸虫疫区居住,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或头痛、呕吐、癲痫、偏瘫、意识障碍、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的血吸虫病患者应开展X线、CT、MRI等医学影像学检查,首先排除血吸虫异位损害,减少误诊。
胃及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相似,由于胃幽门静脉和冠状静脉是门脉属支,解剖位置近,发生率也较高。江西熊萍香等于年5月至年1月对鄱阳湖疫区例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发现7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患者,发病率为2.77%。因此,凡有条件的血吸虫病疫区应把胃镜检查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以便使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皮下及腮腺血吸虫卵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结节在体表触摸表现为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触之可活动等特征,为血吸虫病疫区群众体检提供较好的触诊筛查方法。
例异位(含胃肠道)血吸虫病经吡喹酮驱虫治疗和(或)占位肿物切除后,大多预后良好,功能恢复。说明异位血吸虫病要及时行病原治疗及相应处理,病原治疗药物仍首选吡喹酮。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加强对血吸虫病人的跟踪监测与观察,做好复查复治。同时要提高血吸虫病疫区医疗机构对异位血吸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