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四十载风雨。
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波澜壮阔,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医院也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和着人民的心声,铿锵向前,实现了医院向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医院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中国医改全景中的生动篇章。
四十年,时光惊艳了岁月,当40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然温暖如初,杏林“春天的故事”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一部激昂奋进,沧桑巨变而又矢志不移的壮丽诗篇。
面貌规模之变:翻天覆地铸新颜
医院面貌的日新月异是医院40年发展变化的直观写照。
从一所教会小诊所走来,时跨两个世纪,历经年发展历程,五次迁徙,七次易名,先后经历“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几个发展阶段。医院的发展,医院阶段的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经历十年动乱后的医院(时为“医院”)可以用“老旧、简陋、拥挤”来形容。年,医院只建有老门诊楼和“王字楼”病房。而如今,曾经的破旧、拥挤、混乱不堪早已脱胎换骨,成为建筑新颖,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管理有医院了。医院拥有19层外科楼、16层门诊楼、8层内科楼、12层医技楼、5层急诊楼、10层教学楼、10层仁济院区大楼及即将竣工的占地5万平方米的内科综合楼——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视觉”医院的变迁。各楼均采用国内先进的医用建筑标准设计建设,中央空调、中心吸引、中心给氧、开放式护士站、移动护理等现代化医疗保障系统一应俱全,导医标识指示清晰明确,实现了设计现代化、建筑智能化、装修环保化、病房人性化、环境园林化、就医信息化,仅开放的直梯、扶梯就多达30余部,时时处处凸现着“患者至上”的和谐理念。特别是新门诊楼、急诊楼、教学楼等主体工程的相继启用,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医院规模上,医院占地面积由70年代的50余亩,增至现在的亩;医用建筑面积由2万余平方米,增至18.4万平方米;机构从24个增至现在的97个;职工从人增加至现在的人,增加了5倍多;病房床位从四十年前的余张增至张,增加了6倍多,而且全部换成了性能更好的可升降可移动病床。医院年均门诊工作量从20万余人次增长到现在的万余人次,出院人次从1.2万余人次增长到6.5万余人次,均增长了5倍多;手术量也从余台次增长至2.6万余台次,增长了3倍多,医院的固定总资产增长到10亿元,40年,医院众多重要数据翻了数番——崭新的院貌,优美的环境……如今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文明、高效、优质、向上”的美好形象。放眼望去,一派勃勃生机!
设施器物之变:与时俱进枪换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医院坚持不断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但早先受制于当时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先进医疗设备的更新比较缓慢。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医院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紧跟国内前沿。改革开放初期输液针头反复消毒使用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曾经的看病“老三样”,如今已是“鸟枪换大炮”了。
年,医院大型设备只有两百毫安的老式X光机、心电图机、纤维胃镜、无影灯、膀胱镜等10余件,无B超。如今,医院拥有排宝石CT、3.0T核磁共振、平板式全数字化X光机(DSA)、数字化平板乳腺机、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等各类数字机、直线加速器、DR、CR、SPE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体外震波碎石机、各种类型内窥镜及自动发药系统等上万件大型高新配套医疗设施,仅彩超就有16台,有各类型CT3台,总值近4亿元。另有功能完备的层流净化手术室、血液透析机,等等,设备数量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几百倍。
同时,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现有OA、HIS、LIS、PACS信息管理系统、HQMS信息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病区护士工作站与医生工作站等,大量投入使用自助机,启用智能门诊发药系统、气动物流系统,借助互联网+,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