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简单讲就是肝功能正常,而HBsAg阳性。在这个阶段,一般认为病人带有乙肝病毒,但对人体的损伤很小。因此,很多病人及非专科医生会认为乙肝携带状态是不要紧的!
可以很明确的说,这个认识是不当的,乙肝携带状态其实相当于现在称之为“免疫耐受期”的这个特殊的感染时期,特征是:血清HBeAg阳性,HBVDNA非常高,ALT持续在正常范围内。肝脏轻微或者无炎症坏死,或者无纤维化,但是存在较高HBVDNA整合,克隆肝细胞增殖,这种现象暗示:在感染的早期阶段,已经存在肝癌形成的理论基础。此期更常见于围产期感染的人群。可见肝功能的正常并不预示最终结局的正常。
根据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意见8:ALT,持续正常,年龄大于30岁者,建议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发现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应该要积极抗病毒治疗。打破免疫耐受期的年龄段一般是25-30岁,也就是说这个患者已经打破了免疫耐受期,出现了肝脏损伤,但是因为肝功能正常,而被忽视了抗病毒的重要性。
肝脏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肝脏是我们体内的“化工厂”,承担着多项职能。它参与糖类、蛋白质、脂类以及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分解及转化,参与激素代谢转化、药物或其他代谢废物的分解和解毒过程。此外,肝脏还兼具分泌胆汁、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量、在胚胎时期造血等多项功能,堪称“人体器官中的劳模”。
什么是肝癌?原发性肝癌是在肝组织内形成的癌症。依据癌细胞的类型,原发性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HCC-ICC)。其中,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率占85%-90%以上。
哪些因素悄悄地增加肝癌风险?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肝硬化、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吸烟、微量元素等都与肝癌发病相关。
肝炎与肝硬化:由于病毒或其他因素与机体免疫细胞相互博弈,肝脏反复发生炎症直至坏死。在肝脏自我修复过程中,肝脏逐步形成肝脏纤维化和硬化的病理状态,部分进展为肝癌,形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我国肝癌发病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模式。
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1类致癌物质,它主要污染粮油及动物类食品,是我国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酒、长期食用亚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类食品、生活作息不规律、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肝癌有哪些临床症状?肝癌发病较为隐匿,其发病早期无特殊症状或痛感。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表现出疼痛、消化道症状、出血等症状。
持续或间断性隐痛、钝痛,并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
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性、呕吐等症状。
出血倾向及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
发热,大多为持续性低热,无寒战,且使用抗生素无效。
伴癌综合征,如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脂高钙血症。
此外,肝癌患者还可能会表现出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的体征。值得警惕的是,当临床症状明显时,肝癌患者的病情可能已进入中、晚期。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体检、注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要偏听偏信,及时就医。
享受生活,提前预防面对肝癌这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我们是否就只能“坐以待毙”?当然不是!良好的预防措施以及早期诊断不仅能帮助我们防患于未然,还能帮助肝癌患者得到及时的干预,争取更好的预后。以下为常见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慢性HBV感染是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约85%的HCC患者携带HBV感染标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抗病毒治疗:对于患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的患者,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BV复制或清除HCV是他们的治疗目标,尽可能地降低肝脏损坏,阻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3.改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粮油食品的储存时间,并注意保存环境的通风及干燥,避免使用霉变的厨具及餐具。尽量减少吸烟,包括主动吸烟与被动吸“二手烟”,减少饮酒,合理膳食,维持健康体重及血糖。
4.早期筛查:早期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提高根治率以及生存率。肝癌高危人群尤其需要重视早筛。我国高危人群包括:HBC和/或HCV感染、长期酗酒(酒精性肝病)、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血吸虫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
常见的检测方式有影像学(如肝脏超声)、血清学(如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高危人群可每半年进行至少一次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及肝脏超声检查。
咨询-预约方式■拨打官方预约-
■直接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按钮,在线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