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小郎中学医记四36荜拔

36.荜拔:

温中散寒,下气止通。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偏头痛;外治牙痛。脾胃虚则九窍不利小指月说,欲温中以荜拔,这荜拔可是《药性赋》温中里头第一药。老爷爷说,是啊,荜拔温中下气,效果极佳。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荜拔能够治疗鼻流清涕呢?李时珍说它能治头痛鼻渊牙痛,如果说治疗胃寒口流清水,这个可以理解,因为脾胃开窍于口,荜拔可以温中焦脾胃,而它能够治鼻流清涕,就不好理解。老爷爷说,五脏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鼻为什么会留清涕?小指月说,这是肺气虚,肺开窍于鼻啊!老爷爷说,你用五脏生克观再想一下,虚则补其母的道理。小指月说,我知道,脾胃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肺气虚,必寻到脾中去。老爷爷说,所以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以及若要谈隐退,宜用姜辛味的俗谚,如果你想要祛除胸肺寒痰留饮,一般都会用到干姜或荜拔甚至或胡椒之品,中焦得到温运,鼻也不容易流清涕,口也不容易流清水。小指月说,原来这是培土生金,补母救子之法啊。老爷爷说,这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黄帝内经》叫脾胃虚则九窍不利,当脾胃亏虚时,像很多老年人,不仅口容易流清水,鼻容易流清涕,甚至眼睛也容易流清水,耳朵容易闭塞,甚至脱肛以及小便兜不住,这些都可以通过升提脾中阳气,来加强阳主气化,阳主固密功能,将清水收住气化。所以当碰到脾虚九窍不利的人,你可以单用荜拔,也可以把荜拔加进补中益气汤或理中汤里头去。

荜拔粥治冷痢腹痛老爷爷说,荜拔这味药是温中妙品,所以常见的心腹冷痛,肠鸣泄泻,虚寒痢疾,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正如清代黄宫绣说,凡病属寒起者,皆可以投之。荜拔能温中止痛散寒也。老爷爷便带小指月到山里去采荜拔,在一棵大树地下长满了荜拔,油嫩的绿叶,特别青翠。老爷爷说,这荜拔就喜欢长在这些树荫底下,它是喜阴植物,也属于胡椒科的。小指月便采来几片叶子,揉烂放在鼻子一闻,发现有典型的辛辣香气,这时前面有个老阿婆也在采荜拔。小指月便过去问,老婆婆,现在荜拔种子还没成熟,你采这叶子做什么?老婆婆说,我那家里的小孙子就爱吃雪糕冰激凌,一吃了肚子痛,我就又来采这草药。小指月问,这草药能治疗肚子冷痛啊?老婆婆说,当然了,我那村子无人不知,只要吃东西吃错了,导致肚子冷痛,甚至拉稀,弄点这荜拔来,就用一味这草药煮粥一吃就好。小指月说,这么厉害。老婆婆说,如果不厉害,我就不用翻山越岭来这里采。老爷爷说,这荜拔粥确实是治冷痢腹痛极好的食疗方子,自唐宋以来,直到清代医家以及民间老百姓都爱用它来煮粥治病,所以《食医心鉴》中记载,治疗心腹冷气刺痛,腹胀不能下食,用荜拔粥,荜拔、胡椒、桂心各一分,打成末,先把米煮成稀粥,再下这些药末子,搅合了就可以服食。也可以用单味荜拔煮粥,更为简便,加进胡椒跟桂心是加强它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对于食欲不振,胃寒冷痛,虚冷泻痢的人来说,这荜拔粥不愧为一样绝妙的食疗之品。

一小官升三品老爷爷说,荜拔的价值有多高呢?像这种毛毛草草的药,随处可得到,价值应该不高。老爷爷说,不要以为草药低贱便忽略它,几多茅屋出公卿,很多将帅亦贫民。然后老爷爷就给小指月讲一个牛乳煎荜拔的故事,看看这一味荜拔的价值有多高,它居然让一个小官升到三品大官。原来《独异志》中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大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围百国来朝,所以朝廷非常富裕,各国的食品特色,美味应有尽有。而当皇帝的也不好受,这又想吃,那又想吃,吃多了还肚子不舒服,太多食物品种,进到肚子里头,它们居然会打架,虽然太医们知道吃得简单的人长寿,吃得七分饱的人健康,可这种话怎么跟皇帝说呢,叫皇帝节制饮食,这太不容易了,可不节制饮食,唐太宗却经常因为吃坏东西而拉肚子,这些东西是干干净净的,怎么会拉肚子呢?原来饮食之道不仅讲卫生,更加讲一个量,你如果吃的东西很卫生,但暴饮暴食不知节制,这样一样会吃到拉肚子,吃到腹痛腹胀。这时众太医屡治乏效,唐太宗只得下诏求医,并且说,若有谁将他腹痛痢疾治愈,必定重重有赏。有一位小官叫做张宝藏,他自己也因为不注意饮食而患了痢疾,久治难愈,后来他得到一个民间偏方,就是用牛奶煎荜拔,服了以后,痢疾居然好了,然后张宝藏便毛遂自荐,说自己此方可以治疗慢性腹痛痢疾。唐太宗服用后,痢疾很快就好了,于是皇帝龙颜大喜,马上叫宰相魏征授予张宝藏五品官,魏征为人正直,他非常不服气,认为献上一个方子就封五品官,这样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难不成都纷纷去搜罗天下名方验方了吗,这样未免太轻率了,于是没有及时执行这个命令。一个多月后,唐太宗又因为暴饮暴食不注意,加上案牍劳形,操心太过,于是痢疾又复发了,他仍然想起牛乳煎荜拔的良方,吃下去病又好了。于是他特别高兴说,朕命令给张宝藏封五品官,现在呢?魏征说,不知是五品文官还是五品武官,至今未加以封授。唐太宗就怒斥道,能治好宰相的疾病之人,都能封个三品官,治好我的病,连五品官都封不了吗,难道我还不如你们吗?随后便封张宝藏为三品文官。魏征也非常不服气,他是当时唯一能够跟唐太宗杠上的,而且以直谏而著称,于是魏征便给唐太宗讲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针锋相对,这时魏征突然想讲故事,这时唐太宗怒气便平息了下来,也想听听这正直的老头子是如何说故事的。魏征便娓娓道来。有一个富贵人家的娃子,经常多病体弱,后来他掌握了一种养生之法,居然活到了九十多岁高寿还能够自理生活,人家都不解地问,比你强壮的都一个个离开了,为什么你能够活得这么长寿。这人笑笑说,我有一个方法,众人皆洗耳恭听。他说,好吃不多吃。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条件好,物质丰富,未必能够养出高寿之人,只有健康的观念,节制饮食,才能让身体少病,所以物质越丰富,自己越要懂得节制,否则一旦收不住欲望,身体就可能吃伤玩伤乐伤忧伤怒伤房劳伤等。唐太宗听完后,静静深思,原来魏征还是借助讲故事来表明他的养生态度。这样唐太宗他是一个明君,很快就听明白了魏征的话里藏机,从此便免除一半各地进贡的财物,以求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天下。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独异志》曰,治疗慢性气痢,用牛乳半斤,荜拔三钱,同煎减半,空心顿服。贞观年间,太宗苦于气痢,众医束手,张宝藏献方,以牛乳煎荜拔,服之立愈。

 

 中药的煎煮,影响到中药的药效,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发挥中药最大的药效,而错误的煎煮方法则会大大损失中药药效,导致疗效降低,那么,中药怎么熬?   一、容器的选择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二、预处理   第一步:“看”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第二步:“泡”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min,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无污染的自来水即可,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葫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处理   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一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二矿物类如生石膏等;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一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二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一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葫锅底;二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葫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总之,临床中医师只有在开具处方后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中药的煎煮,影响到中药的药效,正确的煎煮方法能发挥中药最大的药效,而错误的煎煮方法则会大大损失中药药效,导致疗效降低,那么,中药怎么熬?   一、容器的选择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锅为最好,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二、预处理   第一步:“看”煎煮中药前首先要查看中药的质量,如发现有虫蛀、霉变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其次是查看有无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如有应另置并按特殊方法处理。   第二步:“泡”将药店拿回的中药饮片加适量水浸泡20~30min,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无污染的自来水即可,忌用反复煮过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药。   2、加水量:经验加水量是超过药物表面3~5cm;理论计算是按每1g中药加水10mL计算,将总水量的70%用于头煎,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应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也就是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煎煮时间:煎煮时间从沸腾后计算,一般解表药头煎10~15min,二煎10min;滋补药头煎30~40min,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时间是因为长时间高温煎煮,会使植物细胞遭到破坏,使药液中不溶性的无效成分增加。而且长时间煎煮还有将药煎焦葫底的危险。   5、煎煮次数: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处理   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   1、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一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二矿物类如生石膏等;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一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等;二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等。   3、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一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葫锅底;二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葫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5、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总之,临床中医师只有在开具处方后叮嘱患者严格按照中药煎煮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提高汤剂的疗效,使中药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是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是为不孝!

中医讲人的五脏六腑都是有他的工作时间的,对应着12个时辰:23:00—1:00即子时,是胆工作;1:00—3:00即丑时,是肝工作;3:00—5:00即寅时,是肺工作;5:00—7:00即卯时,是大肠工作;7:00--9:00即辰时,是胃工作;9:00--11:00即巳时,是脾工作;11:00—13:00即午时,是心工作;13:00--15:00即未时,是小肠工作;15:00--17:00即申时,是膀胱工作;17:00--19:00即酉时,是肾工作;19:00--21:00即戌时,是心包经工作;21:00--23:00即亥时,是三焦工作;三焦指的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服用中药的时候按照这个脏腑的工作时间去服药,效果是最好的,比如肾脏疾病肾结石肾炎在酉时服用即17:00--19:00之间。肝脏疾病则是在睡前服用。丑时是肝脏工作的时间如果这个时间身体不处于睡眠状态服再多在好的药也收效甚微。相反这个时间不睡觉的人,肝脏的疾病发生率会高很多。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
昆明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cb/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