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医院”治疗血吸虫病
文/陆炳祥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我们嘉兴地区属典型的江南水乡,曾经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
血吸虫,是一种白色线状寄生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成虫产出的虫卵大部分随血流进入肝脏造成肝损害,另一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在钉螺体内逸出,漂浮在水面,人畜一旦接触疫水,仅需数秒钟,它们就经皮肤钻入体内发育为成虫。
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血吸虫病患者起初时常腹泻或痢疾,继而精神萎靡,四体消瘦,面色萎黄,逐渐削弱以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剧时,腹部隆起膨大如鼓,俗称“鼓胀病”,进入晚期后导致脾肿大和肝硬化,死亡率很高。据《桐乡县志》记载:灵安乡小石桥自然村,原有17户人家,解放前夕被血吸虫病毁灭,田里长石芦,地里长野竹,田地到处荒,野猪到处跑,人称“野猪墩”;新生乡利民村金家浜村民组,解放初期全组多人中,患血吸虫病的有人,其中严某一家6个人中,有5人因晚期血吸虫病而死亡。民间顺口溜“头颈席细,只想食咀,肚皮凸起”就是血吸虫病病人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于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了灭螺与治病并举的高潮。年7月,当毛主席看到《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江西省余江县全面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瘟神》诗篇。此后,在我们这里各个生产队集体公房的墙上,用红笔书写的毛主席《送瘟神》诗篇赫然在目,用黑笔画出来的一张张“血吸虫病传染图”随处可见。
记得大约年的秋天,桐乡县进行血吸虫病大排查,以化验粪便来确诊是否有血吸虫病。当时,我们红旗漾大队有很多人被查出患有血吸虫病,我和父亲也在其中。在曹家场生产队的两埭公家草棚(仓库)里,上百个男女老少患者自带铺盖,分男女集中在这两埭草棚里进行治疗,医院。那时,除了上级派来的一名指导医生外,大队里的四名赤脚医生是治疗血吸虫病的主力军。期间大家不能回家,以防传染,相当于集体隔离。在“医院”,大家除了按时服药,无所事事,就连“饭菜”也由家里人送来。大人们除了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外,就以“学习54号文件”(玩扑克呗)打发时间,小人们劈劈“洋片”,看看“小人书”。经过大约一个星期的治疗,大家“出院”回家。接下来的许多年里,每年都要进行几次粪便化验检测。据《桐乡县志》记载:年,全县有38名血吸虫病患者接受治疗。
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民“灭钉螺”运动。通过对河、浜、塘、沟、渠降水灭螺,特别在河港两岸筑起“灭螺带”,使钉螺无生存之处,并通过人工捕捉、生石灰消杀等办法,全面、彻底消灭钉螺。
通过全民运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钉螺已基本灭绝,血吸虫病已完全控制,旧中国广大农村长期遭受血吸虫病肆虐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这真是“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附录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图:综合
陆炳祥,桐乡市濮院镇人,现供职于濮院镇人民政府,业余时间爱好读书和写作。
往期文章回顾
▼
旧时光:上学记
《人生履痕》序
我自爱桐乡
濮院,洞桥浜边的枪声
聚桂文会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