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思考
张世清本文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传播阻断后阶段(-年)的传染源、血吸虫感染、中间宿主等血吸虫病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和研判流行因素和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围绕年我国全面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建议。为加快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6部委编制并下发了《“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出到年底,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湖南5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制定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年)》,要求到年底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2]。《“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到年全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3]。因此,按照既定目标,年底全国至少有96.5%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将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1];-年将是我国血吸虫病处于极低流行水平的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这个阶段意味着我国将向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全面推进。因此,科学分析和研判传播阻断后阶段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策略[4-6],对不断巩固血防成果,全面实现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经过近7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积极有效的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年江西省余江县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消灭血吸虫病目标[7];广东和上海于年、福建于年、广西于年、浙江于年分别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8];年全国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7省于年底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0];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通过血吸虫病消除标准复核[11];年四川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2]。截至年底,全国86%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13],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尽管如此,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顺利实现年全国消除血吸虫病目标仍存在诸多挑战。2 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流行特征
2.1 传染源 众多研究表明,人、家畜是我国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14,15]。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采取以淘汰耕牛、家畜圈养、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效[16]。随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不断推进,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存栏家畜的数量逐步减少,重点流行区甚至出现无牛村、无牛乡乃至无牛县[17]。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传播阻断后阶段,曾作为主要传染源的人、畜将处于无新感染或极低度感染状态,采取目前常规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已经难以发现血吸虫感染的人、畜。年全国开展病原学检查53.22万人,仅发现阳性8人;家畜粪检查病16.48万头,阳性2头[13]。由此可见,人、畜作为主要传染源的地位逐渐弱化。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除人、畜外,尚有多达40余种其他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野鼠、野兔等野生动物传染源往往可以维持自然疫源性的持续存在。目前,在一些已经实施淘汰牛、羊多年的地区,风险监测仍能够查获感染性钉螺和感染野鼠。在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以前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野生动物传染源,由于自然疫源性的存在以及传播能量的不断积聚,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将逐渐显现[18-24]。此外,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传染源的输入几率增加,是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疫情反弹的重要风险因素[25-27]。因此,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野鼠类动物传染源以及外来输入性传染源可能成为疫情回升的潜在隐患。
2.2 血吸虫感染 自实施《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年)》以来,查灭螺、查治病、传染源控制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加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农村安全用水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风险不断下降。在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血吸虫感染后对流行区居民的危害仍将持续存在,部分历史遗留病例因未进行彻底有效的治疗或漏查漏治等原因,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时有发生[28,29]。由于自然疫源性的存在,在部分地区仍将会有人群血吸虫感染发生,但一般呈现偶发、散发状态,感染地点多为局部的小环境,呈点状分布。而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对血吸虫病传播仍将产生严重影响,突发疫情依然有可能发生[30]。
2.3 中间宿主 多年来通过实施农、林、水、国土等综合治理及药物灭螺措施,我国钉螺面积由防治初期的亿m2[31]降至年底的36.3亿m2[13]。控制和消灭钉螺始终是我国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是否有钉螺存在曾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重要指标之一[32]。年及以前实现传播阻断地区,多数地区仍保持无螺状态,部分有残存钉螺地区,其分布多呈现零星点状、孤立分散的特点。而历史有螺区自然环境多数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存在钉螺面积回升和反复的风险,致使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防治阶段仍然会发生残存钉螺回升及扩散现象。如上海、浙江、福建、广西等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达传播阻断乃至消除后仍然有残存钉螺存在[13];广东省在连续20余年未再查获活钉螺的情况下,年在英德、韶关等地发现钉螺回升。年以后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地区,由于在进行传播阻断达标考核评估过程中,大多数保持着带螺状态,钉螺孳生环境及钉螺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尤其在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的基数仍然较大[10-13]。随着综合治理力度的下降、环境保护的限制、药物灭螺范围的减少等各种因素制约,钉螺控制力度将有所减弱,这类流行地区在传播阻断后阶段可能出现钉螺面积回升、活螺密度升高等问题。
2.4 “螺、病”背离现象 目前我国钉螺面积主要分布在环境复杂的江洲湖滩及高山峡谷地区,即使在传播阻断后阶段,钉螺分布的范围及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将难以根本性改变。由于自然疫源性的存在,局部范围感染性钉螺仍将时有发现。这类疫点多分布在人、畜不常到的偏远有螺环境,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生产作业模式发生改变(机械作业代替人工作业),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安全用水普遍覆盖导致生活性接触疫水大幅度减少等多种因素,进一步降低人群血吸虫感染风险。因此,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可能会出现“有螺无病”现象,即有感染性钉螺存在,但无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发生。
3 传播阻断后阶段防控建议
3.1 设立“血吸虫病防治日”,强化血防工作意识血吸虫病是严重影响流行区居民健康、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方病之一,也是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制约因素[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地方病防治需要专项安排,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做好血防工作需要在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才能不断巩固防治成果,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否则,即使在传播阻断后阶段,血吸虫病疫情也会发生回升反弹的风险。-年将是我国全面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冲刺阶段,随着疫情进一步下降,危害程度减轻,血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