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菊梅医生
作者:菊梅医生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导读
张鸿飞,曾任全军唯一大医院一一解放军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记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词典》,今天,迎来了她40余载从医生涯中的又一个“六一”。
6.1儿童节,张鸿飞教授为远道而来的小患者准备了礼物
多年来,张鸿飞曾推却过很多采访,一来她不愿张扬,二来她真的太忙。《解放军健康》记者采访得见“忙人”,还是在病房里。那时,她正为一名10岁的女患者做肝穿手术。为减轻病人的恐惧,只见她一边与女孩聊天:“有一个小虫子在你的肚里,我给你抓出来,但要先给你上点麻药……”。一边熟练而麻利地在女孩的右肋部注射麻药,紧接着破皮、穿针、负压吸针……仅仅7分钟时间,手术便顺利结束了。张主任长长地舒了一ロ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主任一边洗手,一边介绍起肝穿的作用:肝穿是诊断与治疗肝病的“金标准”。小患者中病因不明的肝病多,临床症状不典型,肝穿对其诊断与治疗意义尤为重要。就拿刚才这个女孩来说吧,肝脏肿大,转氨酶高,医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两年多时间里,患者父母带其到处求医问药,由于误诊误治,越治越重。其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携女找来。当时,病人由于长时间使用锑剂药物,毒性致使女孩头发已大部分脱落,全身情况很差,而且肝脏损害严重。经检查,她患的是肝豆状核变性药物中毒性肝炎。我们立即停用了锑剂药物,控制铜的摄入,同时进行保肝治疗,又次从死亡边缘挽救回了一个小生命。
张鸿飞主任介绍,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而慢性肝病中的90%为儿童期感染所致。小儿乙型肝炎是亚洲地区和我国的常见、多发病,也是成人期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早在年前,张鸿飞主任在国内外首先应用分子生物学、血清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小儿病毒性肝炎进行血清分型,曾历时7年对近例小儿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感染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起病方式及数百例肝组织病理等所作的周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30%-35%的成人慢性乙型肝炎及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来自儿童时感染,在国内外首先报道了小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肝组织内多种抗原的关系及其与成人的差异,提出了防治肝炎的重点应在6岁以下儿童,防治乙型肝炎重点是3岁以下幼儿;并对其感染源及临床特征作了全面报道,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
从事小儿肝病医、教、研工作40多年的张鸿飞,尤其擅长各种小儿及婴幼儿肝病的诊治、疑难病例的诊断以及重危病儿的抢救,治疗对象中50%是儿童患者。她领导的科室,每年都要收治几百例来自全国各地疑难重症患者,医院拒收者。在她这里,3日内确诊率达到90%以上,许多误诊误治的病人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多年前,一名仅2岁的幼儿,因持续3个多月高烧、腹泻,继而肝牌肿大垂至腹腔,被医院拒收后,又医院治疗,可住院两个多月,有关专家多次会诊,仍未能查明病因,难以确诊,只能按常规肝炎进行治疗。患儿的父母幕名上门请张主任进行会诊,张主任阅了厚厚的一本检重病历,又仔细对患儿的症状进行检查后,果断地推翻了原来的结论,诊断为代谢性疾病。但由于患儿临床症状极不典型,究竟是何种类型的疾病仍未能确定,张医院同意后,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经过肝脏组织学全面检查,终于确诊为肝糖原累积症1型,这一明确诊断,终使患儿重获新生。3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患儿家长从远方给张主任打来电话,告之经过其精心治疗,患儿肝牌明显回缩,肝功正常,孩子也比以前更加活泼可爱了。
一次,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对年轻的父母带出生仅3个月的双胞胎来找张鸿飞主任,求其救救他们的孩子,经询问,这对双胞胎出生不久即查得转氨酶高,丙性肝炎标志物呈全阳性和部分阳性,医院都未能确诊。面对心急如焚的父母和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同为母亲的她也流下了热泪。同为医生和母亲的双重身份,使她下定決心要治好这对患儿的病。经过血清学检查,怀疑婴儿是丙型肝炎,而病情到了何种程度?病理损害到了哪一步?能否进行抗病毒治疗?为拉直脑海中的一系列问号,张主任又为两个儿进行了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终于确定一个是慢性轻到中度损害,一个是慢性中重度损害伴明显肝纤维化。这样的病例在国内较为军见,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肝硬化。确诊后,张主任冒着风险,在年龄这么小、病情如此重、而国内外均无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对患儿进行抗病治疗,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患儿住院仅两个月,病情便得到迅速缓解,张鸿飞又一次创下了新的记录。
摘自《解放军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