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传染病监测报告

1.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概况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个,共报告卡片总数9,,张,较年增加7.32%;机构网络报告率为86.12%,较年下降1.81%,其中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网络报告率分别为96.23%和85.01%,较年均有所下降。2.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报告质量评价年度全国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率为96.38%,较年下降3.23%,主要与系统增加身份证填写完整率的评价有关。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卡片8,,张,病例从诊断到报告的平均间隔为4.76小时,报告及时率为99.71%,病例从报告到审核的平均间隔为0.93小时(55.8分钟),及时审核率达99.78%。卡片报告的及时性和审核的及时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身份证填写完整率逐月提高;与年相比,从诊断到报告、报告到审核的平均间隔时间均有缩短;月、年重复报告卡数减少。年浙江鄞州、湖南湘潭市、江苏省六合区,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共33家医疗机构实现直接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平台共收到11,次交换请求,成功交换11,条,交换成功率97.16%,其中及时报告率99.98%,及时审核率99.99%。3.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现场调查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关于开展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的通知》(国卫疾控传防便函[]号)要求,年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了现场调查结果。全国共调查个地市个县区的1,家医疗机构,其中省级医疗机构97家,地市级医疗机构家,县区级医疗机构家,乡镇级医疗机构家;共抽查医疗机构传染病个案26,例,报告25,例,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6.99%;报告及时病例25,例,报告及时率为98.83%;纸质报告卡完整填写病例24,例,纸质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为90.37%;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的病例21,例,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为89.35%;纸质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一致病例23,例,网络报告一致率为91.17%;填写有效证件号病例19,例(个别省份未开展),有效证件号填写率为90.12%。4.法定传染病总体发病死亡概况年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例,死亡18,人,报告发病率为.59/10万,报告死亡率为1.33/10万。其中,甲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2,,例,报告发病率为.68/10万,较年下降3.54%,较近3年平均下降4.34%;死亡17,人,报告死亡率为1.31/10万,较年上升7.68%,较近3年平均上升9.04%。丙类传染病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例,报告发病率为.91万,较年上升17.89%,较近3年平均上升9.38%;死亡人,报告死亡率为0./10万,较年上升67.52%,较近3年平均下降21.84%。按照传染病不同传播途径及病原所在器官进行分析,年报告法定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3.30%,报告发病率为.00/10万,其中以手足口病(占35.17%)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14.67%)为主。其次为血源与性传播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25.30%,报告发病率为.18/10万,以乙型肝炎(占13.57%)和梅毒(占6.31%)为主。报告发病数排第3位的为呼吸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20.34%,报告发病率为.05/10万,以肺结核(占12.04%)、流行性感冒(占4.42%)和流行性腮腺炎(占2.52%)为主。动物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占报告发病总数的1.05%,报告发病率为5.34/10万,主要病种为布鲁氏菌病(占0.68%)和流行性出血热(占0.13%)。5.重大及重点传染病年度监测主要发现肺结核:年全国报告肺结核患者,例,死亡2,人,报告发病率为61.00/10万,报告死亡率0.18/10万;与年比,报告发病率下降了3.80%,报告死亡率上升了7.47%,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新疆、西藏、贵州、青海和广西。男女性别比2.22: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3.81%。7~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7~年变化幅度不大,年之后随着DOTS(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策略的快速扩展和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强,患者发现率明显提高,年报告发病率达高峰。~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艾滋病:年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例,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7,例,新发现艾滋病病人36,例,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本年转化为艾滋病病人17,例,报告死亡26,人(其中,本年死亡23,人,既往死亡3,人)。主要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67.07%)、同性性传播(27.62%)和注射毒品传播(4.01%)。新发现人数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四川(21,例)、云南(11,例)、广东(10,例)、广西(8,例)和贵州(7,例)。截至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例,报告死亡,例。近年来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经性传播所占比例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年全国共报告乙肝发病,例,占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总数的77.14%,报告发病率为68.74/10万,与年相比,报告发病数上升0.82%,报告发病率上升0.25%;全国共报告死亡人,报告死亡率为0./10万,与年相比,报告死亡数上升15.06%,报告死亡率上升14.34%。在报告的乙肝病例中,急性病例57,例,占乙肝病例总数的6.14%,慢性病例占87.40%,未分类病例占6.46%。乙肝报告病例以50~54岁年龄组人群报告发病率最高,为.77/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急性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25~29岁年龄组人群报告急性乙肝发病率最高,为7.78/10万。血吸虫病:年,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完成血吸虫病消除复核,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以及湖南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截至年底,全国共有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流行县总人口2.57亿人。全国个流行县(市、区)中,个(35.25%)达到消除标准,个(42.3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个(22.39%)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年全国累计报告病例2例,分布在15个省(市、自治区),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根据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调查表统计,年,全国血吸虫病推算感染人数为54,例,比1年下降了91.32%,从长期趋势来看,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大幅度下降趋势。鼠疫:年全国共报告人间鼠疫病例1例,无死亡,人间鼠疫病例发生在云南省景洪市普文镇。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7省(区)33个县(市、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团场发生动物鼠疫疫情,另外在浙江省义乌市出现动物鼠疫阳性指征。年判定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和萨迦县为新的疫源县,截至年底,全国鼠疫疫源县为个。霍乱:年全国共报告霍乱病例27例,均为确诊病例,带菌者1例,无死亡。霍乱报告发病数较年增加14例,但仍呈低发态势。霍乱发病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8~10月高发,发病年龄跨度增大,45~54岁年龄组高发,女性病例多于男性。感染菌型为O1群和O群霍乱弧菌并存,但以O群霍乱弧菌感染为主。全国共报告一起由霍乱弧菌O群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湖北报告。年沿海地区国家监测点腹泻病人中致泻性弧菌的检出率为9.05%,高于年(6.34%),7~10月的检出率较高。水产品监测中霍乱弧菌阳性检出率为0.19%,与年持平。边境地区哨点监测未发现霍乱病例,边境口岸水系监测未检出霍乱弧菌。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年全国共报告甲肝病例21,例,死亡5人,报告发病率为1.55/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0万。年全国甲肝报告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新疆、辽宁、四川、广东和云南5省,共报告11,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总数的52.25%。0~4岁儿童报告病例(2,例)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0.62%,0~4岁儿童报告病例较多的省份有新疆(1,例)和四川(67例),占全国0~4岁儿童总报告病例数的70.67%。全国65岁以上人群甲肝报告发病数(3,例)和发病率(2.18/10万)较高。年甲肝发病呈整体散发、局部暴发(流行)状态。全国报告甲肝病例无明显季节性,但局部地区发病时间较为集中,新疆第28~52周甲肝发病上升明显,辽宁第1~9周甲肝发病上升明显。年未报告甲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年全国报告丙肝发病,例,死亡人,报告发病率为15.09/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1/10万。与年相比,报告发病数下降了0.51%,报告死亡数增长了13.68%;报告发病率下降了1.12%,报告死亡率增长了12.86%。报告发病病例中,确诊病例为,例,占61.70%;其中急性、慢性、未分类病例分别占5.33%、68.44%和26.23%。我国丙肝报告年发病数及发病率呈现三个阶段:7-年上升比较缓慢、-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年趋于平稳。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新疆(46.01/10万)、青海(38.92/10万)、海南(35.32/10万)、内蒙古(28.00/10万)和甘肃(27.28/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为广东、河南、湖南、新疆和云南,占全国报告发病总数的38.54%。年龄以35~69岁为主,占72.38%;0岁年龄组婴幼儿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儿童。男女性别比1.2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1.90%。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年全国共报告戊肝病例27,例,死亡15人,报告发病率为2.04/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0万。年全国戊肝报告发病率较以往略有上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和广西5省,共报告12,例,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43.24%。50~54岁成人报告病例(3,例)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4.09%,50~54岁成人报告病例较多的省份有湖北(例)、江苏(例)、广东(例),占全国50~54岁成人总报告病例数的31.09%。全国45岁以上人群戊肝报告发病数(19,例)和发病率(4.08/10万)较高。年戊肝发病呈整体散发状态,无局部暴发(流行)出现。全国报告戊肝病例无明显季节性,但局部地区发病时间较为集中,湖北、江苏第7~15周戊肝发病上升较明显。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年我国内地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年我国内地共确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1例,死亡34人。84.31%(43例)的病例发生在冬春季节,86.27%(44例)的病例分布在我国南方省份,病例年龄范围为2~75岁,中位数为27岁,多为中青年。接触病死禽仍是我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主要感染来源,活禽市场暴露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麻疹:年全国共报告麻疹发病24,例,死亡18人,报告发病率1.81/10万。报告麻疹发病数较年下降19.51%,报告发病率下降41.76%。全年共报告麻疹暴发疫情起。年,报告麻疹发病率居全国前5位的省份有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北京;病例数居全国前5位的省份有山东、新疆、甘肃、河北、广东。全国以<5岁儿童麻疹发病率最高,其次依次为25~29岁、30~34岁和5~9岁。年所有病例中,8月龄、8~23月龄、2~6岁、7~19岁、≥20岁病例分别占16.89%、25.26%、10.42%、5.78%、41.66%。全国各项麻疹监测指标均达到《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但少数省份的部分指标有待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年,除青海外,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病例8,例,死亡48人,较年分别下降14.17%和22.58%。报告发病率0.6/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0万,分别较年下降15.03%和22.22%。全国报告病例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及陕西。报告发病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1,例)、山东(例)、陕西(例)、辽宁(例)、江西(例)、湖南(例)、吉林(例)、河北(例)、广东(例)和福建(例),占全国报告发病总数的78.73%。发病时间呈现春季(5月)和秋冬季(11月)两个高峰,秋冬季峰高于春季峰。病例的男女比例为2.93:1;病例仍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5%)。全国HFRS国家级监测点发病总趋势与全国发病趋势一致,均有所下降。年监测点鼠密度总体比年略有下降。野外以黑线姬鼠占主导优势;在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与往年的监测结果类似,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仍是我国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年鼠带毒率比年相比总体有所上升。狂犬病:年全国28个省份共报告病例例,死亡人,报告发病率0./10万,报告死亡率0./10万。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年分别下降20.07%和20.88%。疫情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报告发病数排前4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湖南、广西和贵州,宁夏、北京、福建、海南、广西疫情下降明显。狂犬病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季较多。病例仍以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14:1,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居多。年,全国15个国家级监测点共报告狂犬病病例85例,较年减少24例。病例个案调查报告显示,主要致伤动物为犬,少数为猫。72.99%病例的暴露方式为咬伤,12.32%为抓伤,两例为器官移植。62.44%病例伤口未处理,29.58%为自行处理,7.98%为医疗机构处理。绝大多数病例没有注射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乙脑:年全国共报告乙脑发病数例,死亡47人,报告发病率为0./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0万,病死率为3.80%。除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西藏、青海和宁夏外,其他22个省份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陕西、四川、山东和云南;以夏秋季发病为主,8~9月达到高峰期。<15岁儿童报告发病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6.73%,>40岁报告发病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39.04%,发病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登革热:年全国23个省份报告2,例,比年(3,例)下降46.89%;无死亡报告;报告发病率0.15/10万。实验室诊断病例1,例,占92.58%。全国境内感染病例1,例,比年下降49.92%;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例(占76.23%);外省输入病例7例;境外输入病例例(占23.43%),较年(例)下降33.79%。全国报告发病数位居前4位的省份依次为福建(例)、广东(例)、云南(例)和浙江(58例)。本地暴发疫情主要分布在以上4个省份。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30个国家,东南亚国家占79.79%。年我国登革热疫情总体呈现多点暴发疫情、波及范围广泛的特点,本地暴发疫情依然是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四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在本地疫情中均有出现,以DEN-I和II型为主。8~10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病例男女比例为1.08:1,年龄集中在20~64岁(占80.23%)。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健康人群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率仍然较低。炭疽:年全国共报告炭疽病例例,死亡2人,报告发病率0./10万,较年上升29.38%。年有15个省(区)报告炭疽疫情,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东北部,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年,全年各月皆有炭疽病例报告,以夏秋季发病较多,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七月和八月。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以青、中年发病居多,职业以农民、牧民为主。全年共报告炭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涉及病例76例。其中甘肃岷县发生的皮肤炭疽暴发疫情涉及病例数最多,共报告病例19例。全国12个炭疽监测点监测发现,与病死畜接触和/或剥食病死畜仍是炭疽的主要感染来源,接触是主要的感染方式。细菌性痢疾:年全国共报告菌痢病例,例,死亡4人;报告发病率8.90/10万,报告死亡率0./10万,分别较年下降11.97%和40.00%。全年均有病例报告,病例发病时间变化趋势与往年相似,4月份发病数开始上升,6~10月为发病高峰。全国31个省也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天津、北京、甘肃、重庆、宁夏。报告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分别占报告发病数的30.78%和30.38%。阿米巴痢疾:年全国共报告阿米巴痢疾1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与年相比增加2.30%;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西、贵州、黑龙江、江西和广东。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组为0~9岁,占总病例数的52.01%,特别是0岁组发病率最高,达1.38/10万;病例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0-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伤寒和副伤寒:年全国报告伤寒及副伤寒病例10,例,报告发病率为0.80/10万,其中伤寒8,例,副伤寒2,例,死亡1人(伤寒)。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较年分别下降6.34%和6.91%。伤寒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1,例)、广东(1,例)、广西(例)、湖南(例)和福建(例),占全国伤寒发病总数的61.18%;副伤寒病例主要分布在云南(例)、广东(例)、湖南(例)、广西(例)和浙江(例),占全国副伤寒发病总数的61.40%。其中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数近几年持续增加较明显的为广东。5~10月为伤寒、副伤寒高发季节,发病占全年的59.49%。伤寒、副伤寒均以0~4岁年龄组发病最高,发病率分别为1.75/10万和0.83/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37.85%),其次为散居儿童(18.83%)和学生(11.30%)。全年共报告4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疫情分布在江苏(伤寒、副伤寒各1起)和山东(伤寒1起)和云南(副伤寒1起),共报告发病例,无死亡。13个国家级伤寒、副伤寒监测点对病例及重点人群监测的结果显示,—年间,年首次出现伤寒病原构成比超过副伤寒,年再次出现相同情况,且乙型副伤寒菌株的分离率有所增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年全国流脑发病继续维持较低水平,共报告发病例,死亡10人,发病率降至0./10万。除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海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外,其他22个省份均有病例报告。病例集中在新疆、河南、河北等省份,以散发为主,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份为新疆、河北、河南、陕西和浙江。全国流脑发病集中在3月和5月。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15岁儿童仍是流脑发病的主要人群,占总病例数的68.31%;其中1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为0.10/10万。百日咳:年全国共报告百日咳发病数5,例,死亡3人,报告发病率为0.41/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0万。除海南外,其他省份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重庆、陕西、广东和新疆。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8月病例数稍多。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5岁以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0.69%。

猩红热:年全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9,例,报告发病率为4.32/10万,其中临床诊断57,例,无死亡报告。与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下降了13.66%。2年以来全国疫情水平大幅上升,报告发病数达到既往12年来的最高峰。年我国猩红热发病数虽较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年、年和年,是2年以来的第三个高发年。全国31个省有猩红热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省依次为宁夏、新疆、上海、北京和天津。全年各月均有猩红热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每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发生在夏季(5、6月份)和冬季(11、12月份)。高发人群以3~9岁儿童为主,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3.80%。布病:年,全国31省份报告发病47,例,报告发病率3.44/10万。报告死亡数2人(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与年比较,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下降17.28%和17.79%;报告病例主要来自内蒙古等北方省份,南方省份报告病例较少;报告时间主要为春、夏季;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居多,农、牧民为主。年继续在全国19省份21县区设立国家级布病固定监测点,开展布病血清学、病原学和畜间疫情等资料收集。淋病:年全国报告淋病,例,报告发病率8.39/10万,较年增长14.05%,死亡1人。高发地区为东南沿海及华南部分省份。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5.38︰1;20~44岁为高发年龄段,报告85,例,占全部淋病病例的74.16%;以农民(占29.37%)、家务及待业(占22.24%)为主。梅毒:年全国报告梅毒,例,死亡53人,报告发病率31.97/10万,较年增长0.36%;其中一期、二期和胎传梅毒分别下降19.16%、13.53%和26.07%,三期和隐性梅毒分别增长5.41%和9.27%。所报梅毒病例中,一期59,例、二期48,例、三期3,例、隐性,例、胎传4,例;以隐性梅毒最多,占73.57%。高发地区为西北部分省份和东南沿海地区等。女性略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94︰1;高发年龄段为20~54岁,报告病例数,例,占全部病例的63.17%;职业以农民(占42.48%)、家务及待业(占23.87%)为主。钩体病:年全国共报告钩体病例,报告发病率0./10万,报告死亡1人(江西)。与年相比,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分别下降了0.28%和1.15%。年报告病例分布在全国15个省区,主要为云南、四川、安徽、广东和福建。我国钩体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年发病高峰期仍以6—10月为主。病例仍以农民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74.29%,主要为青壮年及部分老年人,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44:1。年全国25个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全国钩体病监测点鼠密度合计为4.54%,各省鼠密度波动范围在1.17%~14.04%之间,安徽、江西、福建监测点鼠密度较高。大多数监测点捕获黑线姬鼠较多,但四川、湖北、云南和福建的监测点捕获最多的分别是四川短尾鼩最多、褐家鼠、黄胸鼠和黄毛鼠。全国钩体病监测点从宿主动物共分离钩体菌97株,其中从黑线姬鼠中分离81株。全国钩体病监测点健康人群阳性率为15.65%。大部分省份监测点人群血清抗体优势血清群为黄疸出血群。疟疾: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3,例,其中死亡15人,病例总数较年(3,例)上升2.34%;报告发病率0./10万,较年上升1.13%。年全国仅3个县有本地感染病例,分别为云南省盈江县2例本地间日疟、西藏察隅县1例本地间日疟和海南三亚市1例本地间日疟。随着输入疟疾病例的增加,潜在的疟疾发病和传播风险须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cb/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