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钙化灶
在超声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
常见的原因有:
①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肝内慢性炎症以肝结核和肝脓肿多见;
②寄生虫感染:肝脏寄生虫病也可以出现肝内钙化灶,常见有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前者多见于牧民,后者多为痕迹;
③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后会引起肝脏组织局部坏死的纤维化;
④有的是先天发育形成,在子宫内胎儿已经有常合并先天畸形,发现率为0.%;
2、肾钙化灶
肾脏局部组织变硬、钙化,基本是没有危害,一般是后天逐渐形成,局部组织反复炎症造成钙物质沉积及各种原因所致。钙化灶是检测到的肾内的钙质沉积,一般不能自行消失,只有少量可以被组织吸收,若不继续发展或发生病变一般不不会造成其他的影响。
肾钙化灶要定期检查,多数情况下,肾钙化灶只是人体细胞坏死之后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变异,人体每天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一些细胞坏死是正常现象,坏死之后,自身循环不畅,从而沉着下来,形成钙化斑,在b超下显示出类似于结石的亮点。
3、前列腺钙化灶
是前列腺发生炎症愈合后留下的疤痕,是前列腺结石的前兆。前列腺结石常伴有慢性前列腺炎症,一般通过超声检查能看到这些病变。前列腺中的钙化点多为前列腺慢性炎症引起的钙化或者前列腺结石,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也无需治疗。
4、脾脏钙化灶
常见引起脾脏内钙化斑为慢性炎性刺激、陈旧性脾梗塞、脾脏结核、脾外伤等,常为病灶纤维化、瘢痕化及钙化形成,超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强回声(钙化斑尚可伴有声影)。
5、甲状腺钙化灶
甲状腺根据钙化的大小、形态和分布特征,可将钙化分为微钙化、粗钙化、边缘钙化和钙化斑。其中微钙化大多为沙粒体或髓样癌内部淀粉沉积物继发的钙化和纤维化,而粗钙化、边缘钙化和钙化斑一般是营养不良引起的。微钙化表现为点状强回声,不论后方是否出现声影,可见于40%~61%的乳头状癌,但也可见于其他良性和恶性病变,如滤泡状癌、分化不良性癌、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状腺瘤和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粗钙化多见于良性结节,尤其是结节性甲状腺肿。边缘钙化指位于甲状腺结节边缘部位的钙化,常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是良性结节的标志。边缘钙化分为3型:1型,斑点状,微细或粗大非线性颗粒;2型,曲线状,边缘平滑;3型,曲线状,边缘不规则。也可根据钙化是局限于病灶的部分还是累及整个病灶分为弧状或环状。钙化斑是指单个粗大钙化灶,且在钙化区域超声未显示甲状腺结节,常见于甲状腺良性病变,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甲状腺弥漫性疾病中。
6、乳腺钙化灶
乳腺钙化灶按照大小可分为粗钙化和微钙化,按照形态可分为点状、不定形、多形性、短棒状和分枝状,按照分布可分为散在、弥漫、节段和成簇分布。其中,粗钙化(包括空心钙化)通常发生于良性病灶;散在分布的钙化无论是粗钙化还是微钙化均为良性钙化;弥漫性分布的微钙化若无局部成簇,通常也是良性病变。节段性和成簇分布的短棒状、分枝状微钙化需考虑恶性可能,恶性风险在90%以上,多为导管原位癌或浸润性导管癌。
7、卵巢钙化灶
卵巢实质性钙化有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生理性的是指卵泡排卵后变为黄体,再变为白体,有的女性白体被吸收而消失,这个是大多数女性卵巢变化,有的女性白体吸收不完全最后变为钙化斑,长期存在于卵巢内,这是女性生理现象,没有危害性。病理性的钙化多是炎症遗留下来的疤痕组织,如盆腔慢性炎症、结核等。
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让大家对钙化灶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再遇到检查结果中有这样的描述不必惊慌,但由于人体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医院超声科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及时复查。END
供稿:超声科胡佳鑫
编辑:宣传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