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河历史上出现过多位名医,特别是在明宣德年间(年前后),上祠堂和房始祖郑盛,他一生从医,经营中药,治病救人留下很好的口碑。他的后代子孙一直沿袭祖传,从事医药工作。至年郑爱仁,连续六代都从医,郑爱仁又连续下传四代,据县志记载,郑復昌(爱仁嫡孙)累世业医,黄歧称为“独步”,是浮河名医世家。家族中有医宗、医士、医官、史目、迪功朗官之职位。多年连绵不断,代代相传,不仅为朝廷和众乡亲邻把脉问珍,而且也为周边村民医治百病。久而久之,郑氏居地也被叫做药店(浮河药店)而出名流传至今。
出生于明万历丁丑年的郑爱仁更为出名,医院吏目,为迪功朗官。万历丁亥年授礼部赠“文学第”匾一块。医院吏目,封为“迪功朗官”。治好浙东观察使吴公怪病,吴赠“杏林春图”和诗,及“杏林稚望”匾一块。著有“秘方秘书”,毁于战乱年代。据“常山卫生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村中一少妇做产身亡,在收殓抬出路中,一滴滴鲜红的血洒在地上,身为医生的郑爱仁发现后甚为惊讶,上前拦住要开棺救人。当时开棺无法律程序是要杀头的,郑爱仁为救人一命冒着风险开棺把人救起。借尸还阳,郑爱仁的医术就此名扬千里。方圆百里来这里就医的患者不断,外地患者到浮河首先问药店在那里。久而久之,药店就成了地名。后人为纪念这位妙手回春的神医,在村中建了一座大厅,供奉着这位神像。大厅正门上悬挂着皇上恩赐的“文学第”匾额,名医代代相传,扶病救人。
鲁秀山,兰溪诸葛里叶人(字岳,又名金生),生于年,终于年。上海恽铁樵中医学校毕业后,年(民国24年)1月,到浮河开业行医,带来了新的医学理念。年,浮河中西药联合诊所成立,鲁秀山任负责人。鲁秀山长期从事中医药业务,熟悉中草药性能。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对“小柴胡汤”一方的化解运用,更为得心应手,疗效显著。先师鲁秀山先生《常山县志?人物传》载其“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病人,常用十枣汤或甘遂末与当归补血汤交替服用,攻补兼施,获得良效。”笔者幸列门墙,得先师教诲良多,现介绍其治疗该病经验于下。吾常地处浙西山区,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患者甚多。百姓广泛流传“大腹变筲箕,神仙都难医”之民谣。先师认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的成因是:反复感染血吸虫,日久毒滞肝络,气化不行,气碍血行,血瘀气滞,导致肝脾肿大而成积。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水谷,肝木横逆侮土,脾失健运之常,堤防不固,渗利不规,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气阻滞,腹胀渐成。肾为水脏,肾气衰敝,不能化气行水,膀胱津液不出,三焦水道不利,小便短少,水邪停聚,终成腹水臌胀。在治疗上,主张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气利水并行。对高度腹水者,善用峻下逐水剂,攻补兼施。腹水消退后,注意护摄调理。旧社会,由于缺医少药,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是不治之症,鲁秀山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病人却获得良效,故同道人誉称他“柴胡先生”。
鲁秀山先后在溪口、城关等地开业任职。年4月,当选为常山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年,当选为常山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在浮河行医30多年,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得到群众的好评。年被省卫生厅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
邵文恺,龙游志棠人。生于年,终于年。年从龙游来浮河定居,职业中医医师兼营中药店,对伤寒病有独特中药疗效,治病救人,在周边广有名声。浮河早年就有血吸虫病流行,邵氏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对前期血吸虫病治了有偏方,治好不少病人。一般病情用药三个疗程,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些,邵氏一度成为当地治“大腹病”的名医。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子旁边的血管里边,然后虫卵是通过大便排出,这个虫卵碰到了水,就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到钉螺里,3到4个月,钉螺里的毛蚴就变成尾蚴。这些尾蚴在水面上,人及家畜下水时,尾蚴钻到皮肤里面变成了成虫。这是自然界一个奇特的生物循环,在这个链条中,作为中间宿主的钉螺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能遏制钉螺的孳生,就能有效地截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血吸虫病在浮河流行直到20世纪初才被现代医学手段所证实。掌握了这个规律,人类第一次有了可以向瘟神反击的武器。其儿子邵正干,随父邵文恺在珍所从医兼任西医工作。因业务精通,先后调入辉埠卫生所行医。对血吸虫病、钩虫病有所精通。一时成为治疗黄疸病的热门医师,名扬全县。
常山人挖掘常山本土文化,推送权威新闻,发布真实信息,通过优质原创文字、图片,组织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歌颂大美常山,传播正能量,为常山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求勾搭,勾搭号码:。
常山人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谢绝商业转载!编辑:小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