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幕末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脚气病一直是日本人的梦魇,每年因脚气病死亡的人数最少也有人,最多的年份达人。
由于这种病多发于江户等繁华的大城市的富裕居民中,农村里贫穷的农民患病率反而较低,因而又称“江户病”。日本皇族和华族受害最深,德川幕府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就死于脚气病,他的死加速了幕府的垮台,所以脚气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的历史。
日本皇室多年受脚气病困扰,明治天皇就长期患有脚气病,时好时坏,始终不能痊愈,皇室御医和日本医疗机构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和治疗,却毫无成效。
脚气病与脚气不同,后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而前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导致所有脏器出现代谢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脚气病患者会感到疲倦、四肢无力,还会出现抽搐和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脚会逐步发生溃烂,肿胀,导致无法行走,最严重时,会出现口齿不清、失去触觉、肌肉瘫痪、不能进食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B1可以从食物中摄取。谷类、豆类、坚果类、瘦猪肉及动物内脏等食物是维生素B1的丰富来源。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个农业国,国民以稻米为主食,可是因为土地贫瘠,大米产量很低。在战国时期,军队需要大量军粮,所以大米就成了各地大名们征收的主要战略物资。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收下来的大米几乎全都要作为年贡送进领主的城堡,自己只能吃小米,麸皮、啃萝卜和野菜,偶尔才能吃一顿糙米。有的农民甚至一辈子都没尝过自己种的大米是什么道,大米对一般百姓来讲,是真正的奢侈品。
当年,武田和今川两家合力攻打北条家位于武藏国的松山城,两军苦战多日,北条军水源被切断,眼看陷入绝境了,武田和今川正得意地等着对方投降。可是他们突然发现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头最显眼的地方用水洗马,本来以为饮水都没有了的松山城守军,居然还有富裕的水去洗马,这令他们非常沮丧。只能坐下来与对方谈判,最终达成了和平。后来才知道,其实当时城里确实已经没有水了,士兵在城头用来洗马的是大米。他们将用盆装着的大米从马身上倒下去,远远看起来就和用水在冲洗一样。当时的士兵大都是普通农民,他们在生活里很少见到大量的大米倾倒下来的样子,所以远远望去,就算有所怀疑,却做梦也不会想到那是大米!
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占了东三省,不许一般东北老百姓吃大米饭,吃了就是经济犯罪。这种暴虐行径除了侵略者的残酷本性外,还与日本人的历史记忆有关,他们觉得普通百姓不能吃大米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上等人才能吃大米。对本国人民尚且如此,遑论殖民地的百姓了。
皇族和贵族作为上等人,当然每顿都能吃大米。然而自从圣德太子从中国引入了佛教后,到孝德天皇时,搞了大化革新,索性将佛教定为国教。根据佛法,吃什么变什么,吃猪肉会变成猪,总之吃肉会堕入畜生道。后来盛行的神道教也认为吃四条腿动物的肉不仅是一种污秽行为,更是一种罪恶。织田信长因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敌人,就放火烧了比睿山,还杀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项罪名就是吃肉。
到公元8世纪时,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发“肉食禁令”,此后历任天皇又多次下诏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贵族们都远离了肉食,形成了以食肉为耻的观念。
日本是个岛国,海产丰富,但无论贵族还是武士,都不会放开了任意吃海鲜。他们正餐的荤菜一般只会有一条小鱼,或者几片腌渍的贝类。而且鱼和贝类基本上不会同时出现,一餐的荤菜只能出现一种。这与日本人严守禅宗“不妄食”的戒喻有关,他们鄙视贪吃者。德川家康的饮食中,连鱼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腌萝卜就米饭。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决战前,先跳了一支村敦舞,然后吟诵了著名的诗句,“人生五十年,如梦也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最后又喝了一碗茶泡饭就出战了。一位立志“布武天下”的超级大名,在大战前竟然只用一碗泡饭充饥,在如今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只能如此。
贵族们不能吃肉,又不能“妄食”,他们的食物就非常单一了,每餐基本只有大米、梅干和味增,这就导致他们的营养摄入也很单一,而且贵族们身份高贵,他们吃的都是去了糠皮的精米,可是糠皮中是富含维生素B1的,去掉了糠皮,也就失去了B1。正是日本皇室和贵族的饮食结构,使他们成了脚气病的高发群体。
明治维新后,由于蒸汽机的引入,稻米加工产量提高,市场精米供应增加,大城市里的富裕居民也能吃上精米了,于是脚气病又开始在城市里蔓延。而农村里的农民因为只能吃糙米,他们反而容易摄取B1,因而也不容易患脚气病。
随着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军队的地位得到提高,为了鼓舞士气,增加军人的荣誉感,从年开始,随着征兵令的实施,天皇赐予军人吃白米的恩典,很多日本人就是冲着能吃到精米而入伍的。
但从那时开始,军队中脚气病患者人数激增。年,每名日本士兵中,有人患脚气病,年,每4个日本士兵就有1人患脚气病。而海军的发病率则更高,年,日本海军有人患脚气病,占全员的33%,翌年则升至39%。脚气病开始严重威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当时的日本军队只提供大米,副食需另外购买,军队给士兵发伙食费补贴,让他们自行购买副食。但日军士兵入伍前大多是贫穷的农民,非常能吃苦,当兵后能吃到大米已经觉得很幸福了,所以部队发的补贴他们大多要寄回家里,根本舍不得用,只花很少的钱买一些盐、味增、梅干作为调味品。每餐就吃看起来像日本国旗一样的“日之丸”便当。就是这个原因,使大批日本士兵也像贵族一样,因缺乏维生素B1而患上了脚气病。
“日之丸”便当
在日俄战争中,战地住院人数人,其中因脚气病严重而入院者达人,加上症状较轻,未入院治疗的脚气患者,共有25万多参战士兵患上了脚气病,因脚气病死亡达人。而整个战役期间,日军一共阵亡人,因脚气病致死的士兵超过了阵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到甲午战争时,日本陆军阵亡人,而因脚气病死亡者达人,接近阵亡人数的四倍,脚气病患者则达人。
八国联军侵华时,参战的日本第5师团拥有战斗人员人,在中国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日军伤亡名,而脚气病患者则达人,是伤亡人数的两倍多。
眼看脚气病导致了如此严重的战斗力损失,日军焦急万分却又一筹莫展,因为他们当时还不知道维生素B1为何物,当然也就找不到病因,更谈不上治疗和预防。日本医疗机构认为这种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因此竭力想找出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但始终一无所获。
这一时期日军面临的困境如同大航海时代西方水手因缺乏维生素C而遭遇的坏血病诅咒。在西方,直到苏格兰军医林德,通过分组实验,研究出了柠檬可以避免海军得坏血病后,才得以预防和治愈这种疾病。而日本的林德,也终于出现了,他就是海军军医高木兼宽。
高木兼宽
年,高木兼宽留学归国,医院的院长,开始从事对脚气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
他首先发现,士兵的发病率高于军官,并了解到士兵因为薪金低,所以基本上只吃大米,副食很少,而军官因为薪金高,可以获得充分的副食,据此推断碳水化合物摄取过量可能是导致脚气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随后一件事又引起了他的注意。海军练习舰龙骧号在一次日的远航训练中,名水兵中有名士兵患了重度脚气病,造成25人死亡。这名中名为下级士官和水兵。返回途中,该舰停靠夏威夷港进行粮食补给,全部舰队人员改食面包和肉食,到返回日本时,脚气病患者竟奇迹般痊愈。
针对这个现象,高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之前的海军粮食供应中碳水化合物较多,蛋白质过度缺乏,这可能是导致脚气病的原因。
根据这个结论,高木兼宽谒见了明治天皇,希望改变海军供应的粮食品种,获得批准。年初,海军废止了伙食费制度,并将伙食改成西方模式,将面包和肉直接配发给海军官兵。
然而日本士兵很不适应这种食物,觉得难以下咽。年,高木建议海军将军粮改为蛋白质含量比白米更高的麦饭。烹饪时,将蔬菜和肉加上小麦粉煮成糊状,再调制成咖喱味,然后配上米饭吃,结果大受官兵欢迎,到年,海军中的脚气病患者完全消失了。而咖喱饭则成了日本海军的饮食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按理,海军对脚气病的防治效果非常明显,陆军马上应该采用。但是在“陆军马粪”和“海军马鹿”的咒骂中长期对立的双方积怨太深,陆军非但没有采用,反而坚决抵制。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森鸥外,在日本侵占台湾后,担任了台湾总督府陆军局军医部长,他坚持脚气病源于真菌感染,指责海军的食物配方毫无科学根据,严禁陆军部队擅自提供米麦混食。
高木兼宽非常恼怒,却又毫无办法,因为他的发现的确只是对经验和现象归纳,并不能从科学理论上解释脚气病的发病机理,因为当时还不知道维生素B1的存在。
日本陆军的顽固很快招来了恶果,入侵台湾的近两万五千名日军,一万七千人患上脚气病,一千余人病死,森鸥外却拿不出任何应对措施。
直到年,迫于形势的陆军才在《军队料理法》法中强制增加了粗粮、小麦以及多种肉类,但海军的咖喱饭他们是绝不会接受的,而是另辟蹊径,将肉类做成了“大和煮”。
凭着治好脚气病的功绩,高木兼宽被任命为海军军医总监,年,成为日本首位医学博士,年获赐勋章,年赐男爵,列入华族。
年,英国南极地名委员会为纪念年,通过食物改良,在脚气预防方面最先获得成功的高木兼宽,将南极大陆南纬65度32分、西经64度14分的海角名为“高木岬”。
年,波兰化学家弗恩克首次从米糠中分离提取出了维生素B1,并认为脚气病是由缺乏维生素B1导致的,他因此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高木兼宽的发现终于被科学所证实。
从年起,陆军军粮终于开始停止供应纯白米,而是改为了含有三成小麦的混合米,这比海军整整晚了30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