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9版

五年制人卫本科西医临床教材医学第九轮

目   录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1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4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4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

   一、吸收   7

   二、分布   8

   三、代谢   9

   四、排泄   11

 第三节 房室模型   13

   一、一室模型   13

   二、二室模型   13

   三、多室模型   13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14

   一、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14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14

 第五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16

   一、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16

   二、曲线下面积   16

   三、生物利用度   17

   四、表观分布容积   17

   五、消除速率常数   18

   六、消除半衰期   18

   七、清除率   18

 第六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18

   一、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8

   二、靶浓度   20

   三、维持剂量   20

   四、负荷剂量   20

   五、个体化治疗   21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2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22

   二、治疗效果   22

   三、不良反应   23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3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25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25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26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6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27

   五、受体类型   29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   30

   七、受体的调节   3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2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32

   二、药物相互作用   32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3

   一、年龄   33

   二、性别   33

   三、遗传因素   34

   四、疾病状态   36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36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0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0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4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8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9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9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0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51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

   一、胆碱酯类   51

   二、生物碱类   53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6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57

第一节 胆碱酯酶   57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58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8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1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5

第一节 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   65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8

   一、合成扩瞳药   69

   二、合成解痉药   69

   三、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70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72

第一节 神经节阻断药   72

 第二节 骨骼肌松弛药   73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73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74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7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7

   一、构效关系   77

   二、分类   78

 第二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8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1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7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7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88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89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90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93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94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97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97

   一、神经元   97

   二、神经胶质细胞   97

   三、神经环路   98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98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99

   一、乙酰胆碱   99

   二、γ氨基丁酸   

   三、兴奋性氨基酸   

   四、去甲肾上腺素   

   五、多巴胺   

   六、5羟色胺   

   七、组胺   

   八、神经肽   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

 第三节 复合麻醉   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

第一节 苯二氮类   

 第二节 巴比妥类   

 第三节 新型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一节 癫痫及临床分类   

 第二节 抗癫痫药   

   一、抗癫痫药作用机制   

   二、常用抗癫痫药   

   三、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

 第三节 抗惊厥药   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简介   

   二、拟多巴胺类药   

   三、抗胆碱药   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

   一、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   

   三、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

   四、AD治疗药物的新进展   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

   一、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   

   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   

 第三节 抗抑郁药   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

   二、NA摄取抑制药   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

   四、其他抗抑郁药   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

 第三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

 第四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

 第五节 其他镇痛药   

 第六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节 概述   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

   二、常见不良反应   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

   一、水杨酸类   

   二、苯胺类   

   三、吲哚类   

   四、芳基乙酸类   

   五、芳基丙酸类   

   六、烯醇酸类   

   七、吡唑酮类   

   八、烷酮类   

   九、异丁芬酸类   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

第一节 离子通道概论   

   一、离子通道研究简史   

   二、离子通道的特性   

   三、离子通道的分类   

   四、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   

   五、离子通道的调控   

 第二节 作用于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药物   

   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

   一、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

   二、钙通道阻滞药的药动学特性   

   三、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   

   四、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

   五、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   

   六、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

   五、其他类   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第二节 肾素抑制药   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一、化学结构与分类   

   二、药理作用与应用   

   三、不良反应   

   四、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

   一、基本药理作用与应用   

   二、常用AT1受体阻断药   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

   一、袢利尿药   

   二、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

   三、保钾利尿药   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

   五、渗透性利尿药   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

   一、利尿药   

   二、钙通道阻滞药   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五、AT1受体阻断药   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

   一、中枢性降压药   

   二、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

   三、神经节阻断药   

   四、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

   六、钾通道开放药   

   七、肾素抑制药   

   八、其他   

 第四节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

   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

   二、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

   三、抗醛固酮药   

 第三节 利尿药   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第五节 正性肌力药物   

   一、强心苷类   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

 第六节 扩血管药   

 第七节 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

   一、钙增敏药   

   二、钙通道阻滞药   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一节 调血脂药   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

   三、降低Lp(a)的药物   

 第二节 抗氧化剂   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   

   一、n3型多烯脂肪酸   

   二、n6型多烯脂肪酸   

 第四节 黏多糖和多糖类   

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第一节 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   

   一、硝酸酯类   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钙通道阻滞药   

 第二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抗凝血药   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   

   二、凝血酶抑制药   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

   一、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

   二、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   

   三、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   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药   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

 第四节 促凝血药   

 第五节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

   一、抗贫血药   

   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第一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药   

   一、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与转化   

   二、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

   三、白三烯及拮抗药   

   四、血小板活化因子及拮抗药   

 第二节 5羟色胺类药物及拮抗药   

   一、5羟色胺及受体激动药   

   二、5羟色胺受体拮抗药   

 第三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   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

   二、组胺受体阻断药   

 第四节 多肽类   

   一、P物质   

   二、激肽类   

   三、内皮素   

   四、利尿钠肽   

   五、血管紧张素   

   六、其他   

 第五节 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   

   一、NO的合成与生物学作用   

   二、一氧化氮供体   

   三、一氧化氮抑制剂   

 第六节 腺苷类   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平喘药   

   一、抗炎平喘药   

   二、支气管扩张药   

   三、抗过敏平喘药   

 第二节 镇咳与祛痰药   

   一、镇咳药   

   二、祛痰药   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   

   一、磷酸二酯酶4抑制药   

   二、抗胆碱药   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

   一、抗酸药   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

   三、胃黏膜保护药   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

 第二节 消化系统功能调节药   

   一、助消化药   

   二、止吐药   

   三、胃肠动力药   

   四、止泻药与吸附药   

   五、泻药   

   六、利胆药   

第三十三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

   一、缩宫素   

   二、垂体后叶素   

   三、麦角生物碱   

   四、前列腺素类   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

   一、雌激素类药   

   二、抗雌激素类药   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

   一、孕激素类药   

   二、抗孕激素类药   

 第三节 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   

   一、雄激素类药   

   二、抗雄激素类药   

 第四节 避孕药   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

   二、其他避孕药   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

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

   一、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及调节   

   二、甲状腺激素   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

   一、硫脲类   

   二、碘及碘化物   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四、放射性碘   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第一节 胰岛素   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

   一、磺酰脲类   

   二、双胍类   

   三、胰岛素增敏剂   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餐时血糖调节剂   

 第三节 其他降血糖药   

   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   

   二、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

第三十八章 抗骨质疏松药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二节 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

   一、骨吸收抑制药   

   二、骨形成促进药   

   三、骨矿化促进药   

   四、其他药物   

 第三节 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

第四十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

   二、抗菌作用机制   

   三、耐药机制   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

   一、窄谱青霉素类   

   二、耐酶青霉素类   

   三、广谱青霉素类   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五、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一、碳青霉烯类   

   二、头霉素类   

   三、氧头孢烯类   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

   一、β内酰胺酶抑制药   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

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

   二、耐药机制   

   三、药动学   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

 第三节 多肽类抗生素   

   一、万古霉素类   

   二、多黏菌素类   

   三、杆菌肽类   

第四十二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

一、抗菌作用和机制   

   二、耐药机制   

   三、体内过程   

   四、临床应用   

   五、不良反应   

   六、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

第四十三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第一节 四环素类   

 第二节 氯霉素类   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

   一、概述   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

   一、概述   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

 第三节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

第四十五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第一节 抗病毒药   

   一、广谱抗病毒药   

   二、抗HIV药   

   三、抗疱疹病毒药   

   四、抗流感病毒药   

   五、抗肝炎病毒药   

 第二节 抗真菌药   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

   二、唑类抗真菌药   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

   四、嘧啶类抗真菌药   

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病药

第一节 抗结核药   

   一、一线抗结核药   

   二、二线抗结核药   

   三、新一代抗结核药   

   四、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

第四十七章 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 抗疟药   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疟疾的发病机制   

   二、抗疟药的分类   

   三、常见的抗疟药   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药   

   一、抗阿米巴病药   

   二、抗滴虫药   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

   一、抗血吸虫病药   

   二、抗丝虫病药   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

第四十八章 抗恶性肿瘤药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   

   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和耐药机制   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

   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

 第三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

   一、调节体内激素平衡药物   

   二、分子靶向药物   

   三、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

 第四节 细胞毒抗肿瘤药应用的药理学原则和毒性反应   

   一、药理学应用原则   

   二、毒性反应   

第四十九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第一节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

   一、免疫应答   

   二、免疫病理反应   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   

   一、环孢素   

   二、他克莫司   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

   四、抗代谢类药   

   五、烷化剂   

   六、吗替麦考酚酯   

   七、单克隆抗体   

   八、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

   九、来氟米特   

   十、雷公藤总苷   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   

   一、免疫佐剂   

   二、干扰素   

   三、白细胞介素2   

   四、左旋咪唑   

   五、依他西脱   

   六、转移因子   

   七、胸腺素   

   八、异丙肌苷   

   九、免疫核糖核酸   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

本书测试卷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1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4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4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

   一、吸收   7

   二、分布   8

   三、代谢   9

   四、排泄   11

 第三节 房室模型   13

   一、一室模型   13

   二、二室模型   13

   三、多室模型   13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14

   一、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14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14

 第五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16

   一、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16

   二、曲线下面积   16

   三、生物利用度   17

   四、表观分布容积   17

   五、消除速率常数   18

   六、消除半衰期   18

   七、清除率   18

 第六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18

   一、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8

   二、靶浓度   20

   三、维持剂量   20

   四、负荷剂量   20

   五、个体化治疗   21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2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22

   二、治疗效果   22

   三、不良反应   23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3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25

   一、受体研究的历史   25

   二、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26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6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27

   五、受体类型   29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   30

   七、受体的调节   3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2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32

   二、药物相互作用   32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3

   一、年龄   33

   二、性别   33

   三、遗传因素   34

   四、疾病状态   36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36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8

第一节 概述   38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0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0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4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8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9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9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0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51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

   一、胆碱酯类   51

   二、生物碱类   53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6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57

第一节 胆碱酯酶   57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58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58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1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5

第一节 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   65

 第二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8

   一、合成扩瞳药   69

   二、合成解痉药   69

   三、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70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72

第一节 神经节阻断药   72

 第二节 骨骼肌松弛药   73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73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74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7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7

   一、构效关系   77

   二、分类   78

 第二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8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1

 第四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7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7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88

   二、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89

   三、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90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93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94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97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97

   一、神经元   97

   二、神经胶质细胞   97

   三、神经环路   98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   98

 第二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99

   一、乙酰胆碱   99

   二、γ氨基丁酸   

   三、兴奋性氨基酸   

   四、去甲肾上腺素   

   五、多巴胺   

   六、5羟色胺   

   七、组胺   

   八、神经肽   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

 第三节 复合麻醉   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

第一节 苯二氮类   

 第二节 巴比妥类   

 第三节 新型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一节 癫痫及临床分类   

 第二节 抗癫痫药   

   一、抗癫痫药作用机制   

   二、常用抗癫痫药   

   三、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

 第三节 抗惊厥药   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简介   

   二、拟多巴胺类药   

   三、抗胆碱药   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

   一、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

   二、胆碱酯酶抑制药   

   三、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

   四、AD治疗药物的新进展   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

   一、经典抗精神分裂症药   

   二、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   

 第三节 抗抑郁药   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

   二、NA摄取抑制药   

   三、5HT再摄取抑制药   

   四、其他抗抑郁药   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

 第三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

 第四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

 第五节 其他镇痛药   

 第六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节 概述   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

   二、常见不良反应   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

   一、水杨酸类   

   二、苯胺类   

   三、吲哚类   

   四、芳基乙酸类   

   五、芳基丙酸类   

   六、烯醇酸类   

   七、吡唑酮类   

   八、烷酮类   

   九、异丁芬酸类   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

第一节 离子通道概论   

   一、离子通道研究简史   

   二、离子通道的特性   

   三、离子通道的分类   

   四、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   

   五、离子通道的调控   

 第二节 作用于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药物   

   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

   一、钙通道阻滞药分类   

   二、钙通道阻滞药的药动学特性   

   三、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   

   四、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   

   五、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   

   六、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

   五、其他类   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第二节 肾素抑制药   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一、化学结构与分类   

   二、药理作用与应用   

   三、不良反应   

   四、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

   一、基本药理作用与应用   

   二、常用AT1受体阻断药   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

   一、袢利尿药   

   二、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

   三、保钾利尿药   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

   五、渗透性利尿药   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

   一、利尿药   

   二、钙通道阻滞药   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五、AT1受体阻断药   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

   一、中枢性降压药   

   二、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

   三、神经节阻断药   

   四、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

   六、钾通道开放药   

   七、肾素抑制药   

   八、其他   

 第四节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

   一、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

   二、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

电子版随时随地可学习

一起分享一起学习

免费领取方式: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cb/7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