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排行榜的金字塔尖“粗”了
本报记者孙国根
11月15日,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发布,除了和往年一样发布《医院综合排行榜》、《医院专科汇总排行榜》、《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今年最大的亮点便是首度发布《中国七大区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七大区综合实力排行榜》。医院进行排名后,医院进入到民众和患者的视野,排行榜对患者就医的区域性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增4个临床专科参评
继年度排行榜中增加了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专科后,本年度排行榜又增加了临床检验、超声医学、核医学和烧伤4个专科,参与评审的专科达到了34个,可以更合理、医院诊疗能力。
对于“增科”,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这样解释,临床检验、超声医学、医院临床诊断性项目,以往视其为辅助部门,重视度不高。而实际上,医院医疗质量,其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医院的发展,更要考虑公众 本报记者张 丹摄
由健康报社主办的移动健康创新大赛,11月7日在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期间举行。移动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投资人、医疗机构管理者、医药企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畅谈移动互联时代的创新、创业之路。
“莫忘初心,只争朝夕。”当创造商业神话的互联网,遇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疗行业,这句话让创新变得更有温度。
有人说,对医疗行业而言,如果搭上“互联网+”这趟飞速前进的列车,有可能实现过去难以企及的梦想;如果拒绝改变,就可能被“互联网+”时代无情抛弃。
“创新应该像质量控制一样成为灵魂”
“一个行业如果能够生存,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春雨首席医疗官范晶刚从体制内走出来。他认为,移动医疗和其他所有互联网行业一样,最重要的就是为整个社会体系创造价值。“例如,看病难、看病贵有流通环节过于繁琐的问题,把这部分成本去掉,就是移动医疗的贡献。”
对创业者而言,传统医疗体制确实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苏州鼎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芮伟表示,医疗机构的发展,过去看重买设备、建大楼,而未来一定要更加注重服务以及客户体验,树立品牌。
阿基米德医疗联合创始人刘杨直言,未来创新应该像质量控制一样,成为一个企业的灵魂。“有持续性的创新,也有颠覆式的创新。对前者而言,企业应该是先行者,而颠覆式的创新则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需要技术的更新和更低成本的推广渠道来实现。”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泽民表示,互联网、医疗健康近年来同步发展,尤其是通过移动互联对传统行业的流程再造和创新驱动,形成了新的业态。可以预见,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将发生深刻变化。
“莫忘初心,只争朝夕。”雀巢健康科学(中国)有限公司顾欣鑫和更多创业者对此都有共识。整个医疗行业都是为了对抗疾病,让人类更加健康。“作为创业者,我们需要建立商业循环,但我们的目标并不只是赚钱,而是为那些病痛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平台。”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
“借助互联网为医疗开拓出更多空间”
在阿基米德医疗创始人马今看来,在医疗健康的创新纬度上,必要的元素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打磨以及价值链的形成,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软件,为医疗开拓更多空间。”
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卢朝霞直言,创业创新有3个关键词:定位、坚持、极强的执行力。其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定位至关重要。“东软熙康健康管理服务公司作为从东软中二次创业分离出来的企业,优势就在于东软在医疗软件和医疗器械领域深耕多年。因此,我们构建的第一个平台是大型医疗设备检验检测平台。同时,顺应医改重点,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放大优质医疗资源,医院、公共卫生平台相结合、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云LIST系统,大医院与基层的协同医疗平台等。”
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称,他们公司之所以能在短短11年内借壳上市A股,并被评为“全球成长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健康体检这个更易标准化、商业模式更易传播和复制的切入点,之后不断拓展。作为目前已估值25亿美元的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移动医疗创业要与医改需求紧密贴合。在他看来,当前分级诊疗所要实现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目标,为互联网发挥“连接”基因,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正确的患者,找到正确的医生;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跨区域的医生协作组织,以一个‘大医生’为轴心,把他的经验扩展到一群医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同时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拜耳医药市场运营总监刘天宇说,如何找到追求风险可控的传统医药企业与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完美结合点,考验的是创业公司的智慧。
医院管理者对移动医疗也有自己的看法。山西医院副院长兼内分泌科主任高健康直言,当前很多移动医疗服务和应用仍是浮在云端,没有落地。“移动医疗的创业者首先应该懂得医改政策导向是什么,医院准备做什么,医生在想什么,医药企业在想什么,找到各方的真正需求。”
“移动医疗何去何从是所有创业者 本报讯(通讯员王光熙刘杨记者付东红)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尹玉新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抗癌基因PTEN参与调控DNA复制过程,犹如发现了保护细胞不发生癌变的基因组卫士“孙悟空”新的“分身”。研究论文于日前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细胞研究》上。北京大学级基础医学八年制博士生王光熙与级博士研究生李扬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专家介绍,PTEN是重要的抗癌基因,参与调控多项细胞活动,是保护细胞不发生癌变的多功能卫士,被科学家称作“孙悟空”。DNA复制被公认为细胞内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命过程,而复制叉(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形结构)犹如建筑中的脚手架,其稳定对于复制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尹玉新课题组研究发现,PTEN对DNA复制叉的保护发挥关键作用,PTEN的缺失会造成复制叉坍塌,进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而染色体不稳定非常容易导致肿瘤产生。利用超高分辨率成像等高端技术,课题组观察到PTEN准确定位于DNA复制点,并直接结合复制蛋白RPA1,促进其在复制叉上的聚集,从而发挥保护复制叉的作用。
复制蛋白RPA1属于细胞内一类特定的可以与单链DNA结合的蛋白,就像脚手架上的一根根钢管和木板。尹玉新课题组发现,PTEN可以招募去泛素化蛋白OTUB1去泛素化修饰RPA1,维持其蛋白稳定性,维持细胞内足够的RPA1,促使其发挥功能,保护复制叉。
该课题组还首次建立了RPA1敲除小鼠模型,观察显示杂合丢失RPA1的小鼠更易诱发结直肠癌。研究人员认为,RPA1缺失导致复制叉坍塌,进而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很可能是结直肠癌产生的机制之一,PTEN与RPA1的表达也很有可能被用来作为未来对结直肠癌诊断的分子指标。PTEN通过下游RPA1稳定复制叉的模型或为临床结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新型分子探针身兼“两职”
极小剂量即可精准显像有望延长靶向药循环时间
本报讯(通讯员李从心特约记者段文利)医院核医学科李方教授、张静静博士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陈小元教授等联合,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正电子核素68Ga-NEB新型分子探针在临床转化的新突破,为大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系统受侵犯程度的评估,提供了精准的术前探查、术中诊断及预后方法,在推进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精准化上显现了突出优势。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核医学领域顶级期刊《核医学杂志》上。
这种分子探针是以依文思蓝作为结构修饰物的正电子核素标记显像剂,具有合理的核素半衰期,用极小的剂量,即可与人体内白蛋白快速、稳定结合,从而便捷地实现白蛋白在人体内的标记。检查大血管密集区域时,该探针与传统的体外标记红细胞(抽血—标记—再回输)的临床核医学显像剂相比,可提高图像分辨率,保障操作者及患者安全。
研究发现,这种探针用于PET检查时,可高效、快速地诊断淋巴水肿,评估淋巴回流梗阻程度、范围,辅助诊断乳糜胸等;对乳腺癌、头颈部肿瘤和盆腔肿瘤等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显像和淋巴系统的转移途径及转移程度,恶性肿瘤腋窝等部位淋巴结清扫后出现肢体水肿的情况,作出精准判断及评估。
研究小组进一步发现,这种探针在靶向治疗的精准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其作为分子载体首先在实验室与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结合,经静脉注射入机体后,能迅速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形成高效稳定的三合体。该三合体能使靶向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大幅延长。同时,该探针以较小的药物剂量就能达到理想药效,并可大幅降低对肾功能的损伤。已完成的最新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标记了这种分子探针的靶向多肽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大致延长5倍~10倍。
李方介绍,从上世纪6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的红细胞体外标记法是目前临床核医学的主要血池显像剂,用于血管疾病和供血情况的核医学诊断,但因建立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基础上,存在分辨率较低等缺陷。后来,国内外学者尝试采用正电子核素11C或15O标记红细胞作为PET的血池显像,终因核素半衰期太短、合成设备复杂而未能在临床上获得普及应用。此外,凡体外标记的操作,都会对白蛋白的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使患者肝脏摄取显像剂的浓度被动增加。而这种探针克服了以上缺陷,为核医学诊断找到了一种既适合血池显像,又适合淋巴显像及肿瘤显像的理想分子显像剂。
外科医生在制订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案时,常遇到要不要清扫前哨淋巴结的抉择困难,需要依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李方说,这种探针与PET检查结合后应用于临床,意味着多了一种极为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将尽可能减少肿瘤患者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沛说,这种合成及应用既是分子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转化,又是中美联合推进以基因靶向治疗为重要方向的精准医学的体现。
据悉,这种探针的Ⅰ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在美国临床试验网的注册和志愿者招募。该探针也已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以院内制剂的形式在医院应用于临床。
催眠铜离子“搬运工”可抑制肿瘤
研究成果已转让制药企业进行研发
本报讯(记者胡德荣)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课题组与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课题组、艾默里大学陈靖课题组合作,首次发现了铜伴侣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该抑制剂可选择性调控铜离子转运,从而让肺癌、血液病、胰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停滞。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该研究成果已申请美国专利并获批准,目前转让给苏州一家制药企业进行进一步研发。
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离子水平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相对正常细胞,铜离子在肿瘤细胞中明显富集。临床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血浆中铜离子浓度与肿瘤恶化程度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相关。通过铜离子螯合剂四硫钼酸盐(TM)减少体内铜离子含量,可以显著减缓肿瘤的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
科研人员通过大量实验,发现铜离子伴侣蛋白Atox1和CCS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将这两种伴侣蛋白“催眠”,铜离子就无法大量被运达肿瘤组织。一旦铜离子“缺位”,肿瘤细胞的生长就会停滞下来,但正常细胞的生长并不会受太大影响。细胞实验和小鼠实验都证明,当铜离子伴侣蛋白被抑制后,肺癌、血液病、乳腺癌等肿瘤的生长很快停滞下来。
发现这一机制之后,科研人员立刻利用计算机模拟,寻找能有效催眠铜离子“搬运工”的小分子化合物。“从几十万种候选化合物中,我们把目标缩小到60多个化合物,并在测试到第50个化合物时,找到了有药效的化合物。我们将这种抑制剂定名为DC-AC50。”蒋华良说,他们利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创制平台,正在开展后续化合物结构改造等工作,将基础研究发现向产业化应用推进。
清华研发首个人工神经突触可模拟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园园)让电脑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学习和记忆是一个令科研人员望而却步的挑战。因为人类的大脑拥有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个神经突触,而且这些神经突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自我调整,变得更强或更弱。不过,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12日报道,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近日在美国化学学会的《纳米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发出首个可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的人工神经突触。这让人类距真正的人工智能又近了一步。尽管人类的大脑中依然藏着很多未解之谜,但是我们确实知道的是,可塑性是人类大脑神经突触的重要特征。在神经突触中,很多因素,包括有多少信号分子会得到释放以及信号分子释放的时间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可塑性允许神经元对记忆进行编码,学习和进行自我修复。近些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研发人工神经元和人工神经突触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们研制的成果缺乏可塑性,而这正是学习能力所必须的。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用氧化铝和经过扭曲的双层石墨烯研制出了人工神经突触。通过向这个人工系统施加不同的电压,科研人员发现他们可以控制神经元的反应强度。该团队表示,他们研制的新型动态系统有助于研发具有学习和自我修复能力的人工智能电子产品。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发现人类精子更擅长在狭窄空间游动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王小龙)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发现,与开阔环境相比,人类精子在靠近一个表面时,游的更直更快。他们认为这可能反映出其适应狭窄生殖系统的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精子通过螺旋形地扑打自己的长尾巴(鞭毛)来实现在体液中的移动。这种游动方法能让水生动物快速穿过开阔水域,但体内生殖系统中的环境则完全不同。精子会遇到许多狭窄的空间,需要和大量的表面积做抗衡。此前,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状况会对精子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弄清这一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戴维·辛顿和他的研究团队用高清摄像机对人类精子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运动进行了拍摄。他们发现与在大量溶液中游动时不同,当精子在距离玻璃表面一微米的情况下,会采取一种特别的滑行游动方式,这让它们游得更直更快。相比之下,公牛的精子在紧贴表面时游动的速度则要慢很多。研究人员分析称,这或许与人类生殖系统特殊的环境相关。人类受精一般会发生在输卵管内,这是一个封闭而高度黏稠的环境。而牛的输卵管就要大的多,公牛精子需要和表面发生相互关系的频率要低很多。因此,人类精子采用的滑行游动模式似乎更适合人体狭窄的生殖系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