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疾控专家指出,洪涝灾害有可能带来一些传染性疾病,如肠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感染人类的疾病。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01炭疽病
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牛、羊、马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接触或食用病畜感染。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特征性焦痂等症状;偶尔可见肺炭疽和肠炭疽,危及生命。
02钩端螺旋体病
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们主要通过接触被带菌排泄物污染的水及土壤而感染发病,或是被带菌动物咬伤感染。
表现为高热、全身疼痛、乏力等,重症患者可见明显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
03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的流行与鼠类接触有关,汉坦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休克以及肾损害。
04布鲁氏菌病
由布鲁氏菌属感染引起的疾病,当接触患病的牛、羊、猪等牲畜时易感。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类。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大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05血吸虫病
由于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主要是患者接触疫水中的尾蚴易感。
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常误诊为重感冒,若未经及时治疗,虫卵将严重损害肝脏,造成肝硬化。部分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其他器官或组织受损,比如肺部和脑部。
06疟疾
因感染疟疾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一般由感染的蚊虫叮咬皮肤而传播。
洪涝灾害后,水体面积扩大,使蚊类滋生地增加,出现疟疾爆发的情况并不少见。
常见症状为寒颤、高热、出汗等,严重者可于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血红蛋白尿导致肾损害,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
预防疾病须做到这三点
洪灾过后,想要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3点:
01少接触多清洗,皮肤应无恙
避免长时间接触沙泥污水,接触后及时清洗。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服,特别是身体皱褶部分的清洗。
尽量保持衣物、皮肤的干燥,注意防晒。
穿透气的鞋袜,避免共用衣物毛巾。
保持积极心态及良好的生活规律。
02降强度补水补盐,不中暑不感冒
日平均气温>30℃或相对湿度>73%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及降低劳动强度,注意补水及适量补充盐分。
尽量避免淋雨受凉、过度疲劳,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儿童体弱者减少与患者接触,勤洗手,保证睡眠充足。
03把好饮食关,预防非传染腹泻
尽量饮用纯净水。
浑浊污染的水先澄清再消毒且检测合格才可饮用。
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粉精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饮用水前彻底煮沸。
吃新鲜饭菜,食物煮熟煮透,不食用溺死的动物及在洪水中浸泡过的食物。
END
有用就扩散
参考资料
[1]陈一竹.洪灾过后疾病来袭[J].人人健康,,(15):12-15.
[2]刘华渝,张连阳.洪灾过后需重视防疫防病[J].家庭医药,,(15):62.
图:稿定素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