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瓢清泉在心头回忆我的父亲

留一瓢清泉在心头——回忆我的父亲

梅县客家人彭锦秀

接到约稿电话,才知道父亲节快临近。我伏案沉思,父亲的音容笑貌如涌泉般从我的脑海涌出。若要写回忆录,写几本书都写不完。现在限于篇幅,姑且从这深潭中细细掊起几捧水,选取几个片段,留一瓢清泉长存心头吧。生活在天国的父亲啊,总引起我源源的回忆、丝丝的忧伤和深深的怀念。

一、学医为主,博学多才

父亲于年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我的曾祖、祖父一辈子从医,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地远近闻名的郎中。祖父是当时少有的挂牌执业郎中,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执照的私人医生,自己开医馆的。父亲在医药世家的熏陶下,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上了中医。父亲七岁练习毛笔小楷,九岁开始用小楷抄药方——既练习书法,又抄药方背药方,一举两得——这是祖父对他的严格要求。父亲曾经对我说,那时候小,写字慢,写的也不好,寒冬腊月,起早贪黑,每天坚持抄写一千字。天天有任务,天天有事干,快乐超过了辛苦。不像乡里的其他孩子整天到处野,“长大了无一技傍身,生存也就成问题,只能靠出卖苦力维生。”

父亲告诉我,直到年他二十岁(客家人以虚岁算年龄)到南华大学(解放前的南华大学于年因全国大专院校调整院系而停办,各科系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校。)读书才停止抄写药方和按药方捡中药。十一年来,父亲已经抄遍了家里的医书和祖父曾经开的药房:《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千金方》、《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御药院方》、《本草纲目》、《古今医统大全》、《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条辨》等。

除了学医,父亲作为家族长房长孙,还要带头习武护院。

解放前,客家人围屋而居,团结互助是客家围屋文化和精神的核心。那时候几乎每个客家姓氏每个围屋内都有护院壮丁,多数由本宗族年轻人担任。只有少数特别有钱的商人和大地主大官僚家庭才请外姓人看家护院。他们小到防贼防抢防火,大到在田间地头抢水抢收成,年轻人没点本事,一上阵就被人撂倒,丢脸事小,连累整个宗族水稻没收成饿肚子却是天大的事。所以,他带领族内小弟每天坚持在围屋中堂和晒谷场练武。这样,我们族内农田在播种季节才不至于被人堵了水源,保证水稻收成。

在学习和农闲之余,父亲和小伙伴们在围屋中堂一起向长辈学习拉二胡,敲锣鼓。

每年除夕下午,同宗各家各户拿出祭品,摆在围屋里供奉着祖宗牌位的上堂祭拜祖先。这时候年轻人有的在围屋大门口排成两队敲锣鼓,有的在禾坪点炮仗;家庭主妇们忙着摆祭品、烧纸钱、添加茶酒;族长呼口号了,全村男女老少在中堂排成几排,拿着香,虔诚地行祭拜礼。作为宗族男丁,敲锣鼓几乎是每一个男孩子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事。

在我们村,能够拉二胡的长辈有十几个,父亲是其中一位。他们拉的多数是老曲目,如“二泉映月”“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工作不久,陪着父亲到县城,在梅江区江南百花洲影剧院旁边的器乐专卖店用我的工资给他买了一把新二胡,他很开心。此后的日子,他几乎每天都拉二胡,给我们家带来不少欢乐。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男儿百艺好随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做人须勤劳,干活累不死人,懒惰才会饿死人。”

二、依托中医,度过难关

父亲继承了祖父的中医衣钵,也继承了祖父行善乡里,铁肩担道义的美德。

父亲扎实的中医知识和高超的医术屡次帮助他在艰难时刻闯关。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极其艰苦,粮食远远不够,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饿死或者因为大水肿死去的亲人。父亲凭着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到田间地头,高山深涧,采挖野菜叶和中药根,混合家里少的可怜的大米熬成粥,艰难保住了我们五兄妹的命,让我们健康成长。他还慷慨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同宗叔伯兄弟,大家一起去采挖中草药叶、根,然后再熬成现在看起来是养生的中草药膳。族人同舟共济,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我大哥在七岁时不幸染上了白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血吸虫病、天花、白喉,是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流行病。)我的父母亲用箩筐把奄奄一息的大哥挑到医院(医院)医治。医生检查后就跟父亲说这孩子没治了,你挑回去准备后事吧。父母一路走一路哭,仿佛天都要塌下来。回到家里,父亲看着瘦骨嶙峋的孩子,不想放弃,翻遍家里的医学书,查遍古药方,精选一个药方,然后忙着采药,煲药,喂药,灌米汤,昼夜守在大哥身旁。当昏迷了七天七夜的大哥声音微弱地说想喝水时,父亲来不及煮开水,急忙跑到北横屋的井边打来清凉的井水,慢慢地喂他。在凉水刺激下,大哥“咔”地一声,咳出一大块白色的浓痰。见此情景,父亲马上明白儿子得救了,他和母亲一起跪在地上,不停跪拜,感谢苍天庇佑(这是老一辈人的朴素意识,并非封建迷信)。父亲每次说起这件事,我们全家人都会一起陪着他流眼泪,可想而知当时病情何其危急!治疗何其艰难!父母亲的毅力何其坚强!

小时候我的身体严重贫血,父亲学习西医打针方法,买来B12,亲自给我打针补血。并且从田间地头挖来草根,配上用一两肉票换来的猪肉给我熬汤喝。隔三天喝一次,连续一个月,我的贫血症彻底消失。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言放弃。”“绝望的尽头往往孕育着希望,或许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团结宗族邻里,遇到紧急关头,能帮助你的往往是宗族邻里,尤其是你帮助过的人。”

三、精研中医、行善乡里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百姓有病不敢治,医院因设备落后不能治。乡下人病了多数选择看中医。

父亲作为当地比较有名气的中医,找他看病的人也就比较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困难的日子里,父亲给乡亲们看病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诊费随缘”,意思是看病的费用由病人自愿出多少就是多少,并不计较。那时候有不少病人家里没钱,往往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乡下人实诚,感恩,他们康复后要么上山采药,要么帮着晒药,回馈父亲。也有人过几年有了钱就主动回来补交药费。

有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几年都没怀孕,医院治疗,没效果。最后怀着一线希望找到我父亲,请求医治。父亲用古方中的中药温宫法治疗,半年后她怀上了,顺利生下一个儿子,两年后又生了一个儿子。那时候他们因长期治病,生活艰难。夫妻俩抱来家里的大母鸡向父亲报喜,父亲坚决不收,把大母鸡留给年轻产妇补身子。后来,他们做生意赚了钱,每年都带着礼物和两个儿子来探望父亲。

改革开放后,交通方便了,来找父亲看病的人不光有本乡本土,也有其他镇的,甚至是外县人。父亲自始至终都坚持“诊金随缘”,并不因病人家庭贫困没出诊金而后悔。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行善乡里,为善最乐。”“行善福荫后代,作恶遗祸子孙。”“安贫乐道,宁静致远。”“心怀桑梓,造福一方。”

四、执教小学、乡村扫盲

解放后,读过大学的父亲被委任为乡里(即现在的镇)的小学校长,兼任扫盲学校校长。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这一代教职员工充当拓荒者的角色,教学人员、场地、用具、书本等都是从无到有。我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过,那时候,没有教材,大家一起刻字油印;没有黑板,大家粉刷墙壁漆上黑油漆;没有桌椅,大家从民间接;有人不愿意上课,大家走家串户去动员;扫盲班学员都是家庭成员主要劳动力,只能利用晚上教学;没有电,用蜡烛,蜡烛不够用,烧松枝……

从我记事起,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我们乡(镇),几乎没有不认字的老人。无论男女,都能够读书看报,即使年纪大,也不改变读书看报的好习惯,这和当年扫盲学校的努力有极大关系。

父亲不光教学认真负责,而且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大概从一年级开始,父亲就开始教我写毛笔字。他的毛笔字写的很好,尤其是小楷,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他常对我说:“我小的时候就在药房里帮我的父亲,你的爷爷抄写药方,誊写账单,所以,我写的毛笔字才会那么好,你现在写字也必须下苦功夫,不可以偷懒。”刚开始的时候,我连抓毛笔都抓不好,更不要说是写字了,父亲就叫我先抓小竹管,在地上比比划划,这样既可以打基础,又可以省钱。那时候的作业本5分钱一本,做作业是正面写完,背面接着写字。练习书法的纸来源一是我用完的作业本,二是捡来的旧报纸。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百晓不如一精。”“家无藏金书为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五、含饴弄孙、乐享晚年

到了花甲之年,父亲安贫乐道,含饴弄孙,乐享晚年。父亲有三子二女八男孙,因为职业关系,他稍微有点道德洁癖,容不得子孙有一丁点的不良行为,发现稍有苗头就及时批评指正。

父亲除了继续给病人看病开中药,行善乡里之外,还在村里担任老人会会长达十多年。虽然年逾花甲,他仍亲自制定和誊写老人会的规章制度;春节和重阳节亲自给六十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联系热心乡亲捐钱捐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围屋祠堂内设置了几个书柜,藏有上千本书,方便村里人借阅;在围屋中堂设置麻将台,供村民娱乐,严禁赌博;管理围屋内外卫生(改革开放后,原先住在围屋内的人都搬出去了,围屋卫生成了大问题。);每年除夕下午组织同宗祭祖;联系海外华侨捐钱修缮祠堂等。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血脉相连的宗亲。”“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人需趁早立业。”“家乡再落后也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必须经常回来看看,能力强的必须回报家乡。”

注:

1.解放初,天花、血吸虫病、白喉等是农村常见病,尤其是染上白喉病的小孩死亡率很高。出了免疫疫苗后这些病才慢慢消失。

2.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号召扫除文盲,曾经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扫盲运动,国家投入了大量文化教员深入农村地区进行识字教学。

3.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附1:我在年父亲逝世三年后墓地落成仪式上撰写并诵读的祭文(节选):

彭公统新,赐法刚毅。矢志学医,行善乡里。

利惠乡帮,悬壶济世。一世清白,乐善好施。

饱读诗书,谦和好礼。德艺至臻,远近皆知。

居繁不奢,处简未沦。怀璞无怨,自乐其心。

世易时艰,夹缝求生,百苦不移,宽厚笃实。

扶危济困,铁肩道义。贤孝仁爱,代代可依。

注:

1.客家人风俗,先人去逝后先入土安葬三年,再建墓地安葬。

2.按照客家人风俗,先人去逝后由族长带领同宗长者共议逝者生平,并赐谥号。同宗长者给我的父亲谥号是“刚毅”。

附2:

我在父亲逝世周年(年)写的墓志铭(节选):

公系广东梅县石扇人氏,诞于辛酉年十一月初五,逝于丁亥年七月二十九,享年八十有七。讳统胜,号统新,梅县彭氏十七世鑫隆公独子。同宗赐号“刚毅”。

公族世习岐黄,践祚杏坛,悬壶济世,声名远扬。公幼居于药房,耳濡目染,五岁即可背药方,时乡人传为佳话。七岁即师于其父,学文学医,临摹字帖。九岁即佣于药房,誉抄药方,缮写账目,皆蝇头小楷。后进高级小学习学,成绩拔尖,遂考进南华大学专修中文。

初,同乡……姓欺我宗族人少族弱,屡犯围屋,寻衅械斗,伤我族人。公率同宗少年于围屋中堂勤习武艺……遂无一别族敢欺我族矣,路过信述堂皆侧目蹑踵。

公系孝子。鑫隆公晚年多病……其晚年多次吐血,公翻山越岭寻找中草药为其治病,在煤油灯下陪其度过无数不眠之夜……

公系严父,亦系慈父。常教育后辈待人以诚,做人以真,求生以勤;约束后辈生活尚俭,行为商真,品行商诚,友邻亲宗,善待亲戚,遵纪守法;纠正后辈行为,端正后辈思想,满足后辈要求,医治后辈病体,严之当,爱之切。严且严矣,却从不打骂……公之晚年,儿女情长,对后辈之学习、工作、生活、交友、婚嫁莫不牵挂在心,溢于言表。……膝下八孙,顽皮聒噪,公亦左拥右抱,教之诲之,乐此不疲。公从不向晚辈索要资财,恬淡自然,安贫乐道。

公系良医,亦系益友……乡间百姓深知吾族医药世家,找公治病者比比皆是,不胜繁多。公从不主动要医资,随病人给多给少。问其故,曰“行善最乐”。公治愈患者多矣,仍淡泊清贫……公常言“清高之友不怕交,酒肉朋友不如无。”公可谓言行一致矣。

公性严谨、慈祥、为人忠、孝、义。其做事严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之行事风格;百折不挠,乐观诚恳,积极向上之生活态度;讲究忠孝义之做人原则;重视教育,酷爱学习,严于律己,克己于勤、严、慈、爱之教育方法,让后辈受益良多。

铭曰:彭公统新,少年寒微。矢志学医,行善乡里。悬壶济世,利惠乡邦。乐善好施,一世清白。善若江河,泽被众生。德艺至臻,名传乡邻。居繁不奢,处简未沦。怀璞无怨,自乐其心。饱读诗书,教诲后代。彭公统新,年逾八旬。怨苍天兮,不待期颐。怨隆地兮,人神两隔。陵谷崩圮,宏厦颓梁。痛思罔极,泣血催肠。浩荡仁德,子孙景仰。三世同堂,尽享天伦。父爱如山,铭心刻骨。父德常在,抚心思追。光阴似水,缅怀无疆。贤孝仁义,代代相传。

注:

1.我在父亲去逝周年即提前写好墓志铭。此时并未建墓地,按照客家人风俗,先人去逝入土为安三年后方可建墓地再入葬。此时可刻石为碑,立墓志铭。

2.省略号部分为原文省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jc/50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