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一种南方普遍存在的寄生虫疾病。传播性广,危害性大,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血吸虫会在人体内不断产卵,放出毒素,损害肝脏、脾脏。儿童患病,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侏儒症。病人到了晚期,大多肚子里积满了水,腹大如鼓,有些地方把这种病叫做‘大肚子病’等,可危及生命。
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而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而得名),即我们通常说的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福建、湖南、湖北等1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人群都可感染血吸虫病。
血吸虫如何传播及感染?1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生活史可简单分为虫卵、尾蚴、毛蚴、胞蚴、成虫等阶段。
2血吸虫如何感染及传播?血吸虫的传播有多个阶段所构成,首先是血吸虫的虫卵会随患病动物或人的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虫卵遇水便会发育成血吸虫的幼虫毛蚴,毛蚴会在钉螺的体内寄生发育成尾蚴后进入水中,当人接触了这些疫水后尾蚴就会进入人体引起感染。所以对血吸虫的预防主要就是不接触疫水并消灭钉螺。
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3血吸虫感染症状血吸虫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吸虫,寄生于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导致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感染阶段是尾蚴,尾蚴经皮肤钻入人体,在局部可形成红色皮损。有明显的瘙痒、灼热感,一般持续2~3天,就可自行消退。
在尾蚴侵入人体30~60天后,患者可出现急性期表现,以发热为主,同时伴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微腹痛、腹泻、呕吐、粘液脓血便、消瘦、贫血等症状,如果能够及时确诊并服用杀虫药物,很快就会痊愈。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发展成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硬化的各种表现,如巨脾、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甚至可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严重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根据患者病程、损伤程度、损害部位不同可将血吸虫病分为四类: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血吸虫病
4如何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以住院治疗为主,对症治疗以及给予抗血吸虫病的药物,吡喹酮口服6日疗法,很快会恢复健康。
对于慢性血吸虫病,主要给予口服吡喹酮2日疗法,并辅助以护肝、改善肠道循环治疗,轻中度患者治愈率可达80%,重度患者治愈率可以达到70%。
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治疗其并发症为主,包括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
血吸虫病治疗需杀虫2-3次,虫卵容易沉积在肝脏和肠道,导致肝肠循环障碍、肝肠纤维化,从而可能会引起肝脏和肠道的肿瘤,治疗需定期护肝、改善肠道循环。
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主要与接触疫水次数、接触疫水时间、接触疫水面积以及感染程度相关,急性轻症的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严重感染、反复感染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慢性或是晚期血吸虫病,需要长期治疗。
5如何预防血吸虫病?一,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对病人及病牛进行普查及普治,不漏治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灭螺是预防措施中的关键,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与化学灭螺,反复进行,防止人蓄粪便污染水源,努力做到粪便无害化,保护水源,防止粪便入水,三,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尤其要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洗澡,嬉水,捕捉鱼虾,不要在早晨和或雨后赤足行走在河边草地上,防止接触含有尾蚴的露珠或水滴。
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日常注意饮食卫生
科学了解防患未然治疗血吸虫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是吡喹酮等。只要去血防部门及时检查、治疗,血吸虫病就能治好。
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粪便中通常含有血吸虫卵,而虫卵只有在水中才能孵化,所以要管好人畜粪便,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防止血吸虫病传播。
钉螺是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钉螺可以有效地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疫区群众要人人动手,多方配合,积极做好查螺灭螺工作。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和血吸虫病的危害,揭示“害人精”血吸虫的真面目,进而提高防治血吸虫病的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ENDBestRegards
===========================
洪湖市峰口镇育才幼儿园
Yucaikindergarten,Fengkoutown,Honghu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