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来临如何防大疫才能使得洪灾过后无大疫呢?各位战友莫急,且仔细读完全文。
洪灾往往会引起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的改变,一方面导致传染病病原被稀释,另一方面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环境-生物-微生物共同作用导致灾区传染病流行情况发生改变。
洪水前后防什么?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抗洪救灾及灾后归建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肠道传染病(俗称:“吃进来的病”)、人畜共患病(“动物传染来的”)、传染性皮肤病(“小东西咬的”)三大类疾病,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乙型脑炎、感染性腹泻、鼠疫、出血热、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十种具体疾病。
下面小编给您细说几种危害大的病:
、病毒性肝炎:洪灾过后容易造成粪-口途径传染病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流行。甲型肝炎人群抵抗力较强,感染率较低、重症病例少,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戊型肝炎人群抵抗力较低,容易造成流行,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感染后症状除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外,通常会出现黄疸。
2、细菌性痢疾:湖南境内通常由志贺属痢疾杆菌引起,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在局部暴发,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有便意却解不出来)。
3、钩端螺旋体病:灾区以猪为首的家畜是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侵袭力强,在水中生命力旺盛,能够快速通过皮肤进入人体,随后侵害内脏器官,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腓肠肌(小腿肚子)酸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
4、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通过饮用或接触被啮齿类动物(“鼠辈”)分泌物污染的水源而感染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发病急,临床过程凶险,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对官兵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时,在灾区可能发生该病的爆发流行,因当引起高度警惕。
5、血吸虫病:湖南是血吸虫高发地区,洞庭湖更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岳阳、益阳、常德的战友们应格外注意预防血吸虫病。人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囊尾蚴的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潜伏期30-60天,临床表现以发热、过敏、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为主,急性期为及时处理易发展成慢性血吸虫病从而引起血吸虫病肝病。
抗洪期间怎么防?、搞好饮水卫生。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各位战友抗洪期间可尽量饮用瓶装水、矿泉水。如条件所限必须当地取水,应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对水源进行消毒并检测余氯含量,确保饮水卫生后煮沸饮用。
2、保障食品安全。抗洪官兵抗洪期间尽量食用军用制式封装食品,不随意食用来历不明、生产批号不清的食物,忌使用淹亡的禽畜。如使用野战炊事装备就地保障食物时,应当注意食物要煮熟、煮透。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病从口入是抗洪救灾期间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模式,官兵应养成“勤洗手,洗净手,有事没事用手消,一线休息洗个手,饭前便后必洗手”的好习惯。手消毒液、洗手液、肥皂可作为抗洪战备物资携带,有条件情况下可为每名抗洪官兵配备小瓶免洗手消毒液。
4、保证临时营区环境卫生整洁。临时营区应由卫生人员前期进行消毒处理,营区内垃圾、粪便由专人处理,封装后集中处理。定期清除卫生死角,避免蚊虫滋生。
5、消灭蚊蝇,处理动物尸体。蚊蝇密度在雨后0天左右达到高峰期,抗洪期间应对临时营区进行大规模蚊蝇消杀工作,可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洪灾期间大量家禽、家畜溺亡,如在抗洪过程中发现动物尸体,应当做好自身防护后进行动物尸体焚烧。
6、消灭啮齿类动物。洪灾期间灭鼠工作应以捕鼠夹、粘鼠板等物理方法进行,灭鼠后及时处理鼠类尸体。切记不可谨慎化学类药物,以免雨水冲刷后造成人员化学性中毒。
7、隔离疑似病员,处理病畜。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联系医务人员到场处置,确诊传染病病员应及时后送至隔离病房隔离治疗。病畜应集中处死后焚烧,以免造成大规模自然疫源性疾病暴发流行。
推荐阅读(摄影撰稿:陶靖隆/医院)
监制:温常青
主编:李 斌
责编:杨 韬
编辑:朱毅豪
校对:王 菲
投稿邮箱:hnwjhyn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