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疟疾……这些曾让我们闻风丧胆的传染病,似乎已经渐行渐远。它们更像是某种遥远记忆中的谈资,或者传染病防治史的片段。如果不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那些曾让人畏惧的传染病,估计很难重新闯入大众记忆。事实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战胜或控制了许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回望那些抗疫往事,让历史告诉未来。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面临各种挑战,其中一项就是传染病防治。彼时,天花、麻风、霍乱、鼠疫、血吸虫、结核病等传染病肆虐流行,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在当时,传染病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杀手”。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部内设公共卫生局,建立了流行病学研究所和中央防疫总队,并陆续在全国各级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年,卫生部颁布施行第一部《传染病管理办法》,对1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该办法明确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城市最迟不超过12小时,农村最迟不超过24小时,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事实上,在50年代中期,新中国就基本完成了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布局。消灭天花,是新中国防疫战线取得的标志性胜利。彼时,天花在中国流行已有多年历史,造成民众大量死亡。相关论文援引历史数据显示,仅年,全国天花病例就超过4万例,死亡率位居前列。中国进行了一场全民“种痘行动”。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作出在全国推行普遍种痘的决定。当年,仅北京的天花疫苗接种率就已经达到了80%。10年时间里,中国进行了3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次接种行动,5亿多人口共发放了18亿剂牛痘疫苗。到年,大城市基本消灭了天花,全国病例仅剩多例。3年后,中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痊愈,之后再无病例报告。但为了巩固成果,全国每隔几年仍要普种一次,直到80年代中期才停止。年,世卫组织宣布,危害人类数千年的天花已被根除。要知道,中国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早了近20年。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与消灭天花战斗同时打响的,还有结核病防治。新中国成立初期,结核病患病率高达/10万,且死亡率较高。年,卫生部成立卡介苗接种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免费接种卡介苗。经过长期防治,到60年代中期,大城市结核病患病率大幅下降。从年开始,国家又制定并实施了3个全国结核病防治10年规划,结核病患病率持续下降。到年,报告发病率为59.3/10万,治疗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消灭天花和遏制结核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全民接种”。这种办法又用在了其他诸如百日咳、白喉、伤寒、霍乱、骨髓灰质炎等流行传染病防控上。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计划免疫的通知》,中国正式进入计划免疫的时代。年,卫生部下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将免疫规划疫苗扩展为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不得不说,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最具普适性的措施。作为一个80后,接种疫苗的痕迹至今还在手臂上,它就像年轮,时刻提醒着我们,病毒从未远去。老鼠和寄生虫是传播传染病的重要元凶。鼠疫是烈性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年的“东北大鼠疫”,造成中国数万人死亡。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一度在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爆发。国家成立了中央防治鼠疫领导小组,由周恩来担任组长,在鼠疫流行区设立了防治所,组成鼠疫防治队,发动群众捕鼠灭蚤。实际上到50年代中期,中国就基本控制住了鼠疫的爆发流行。后来,国家把老鼠列入“四害”之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在年2月,仅仅北京市在一个月之内就捕鼠万只。群众动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防治。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刘戈,曾写过一篇《为什么中国人现在根本不用惧怕鼠疫》,记录了鼠疫防治工作者的研究成果。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刘戈的父亲曾是内蒙古鼠疫防治研究所实验基地的负责人。他和研究团队终年在草原上挖洞、下鼠夹、在老鼠身上找跳蚤,在显微镜下识别跳蚤,在简陋的化验室分离鼠疫杆菌。数千名鼠疫防治工作者在十块鼠疫疫源地进行着同样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被集合成“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正是这种长期不懈的科学研究调查,中国很早就掌握了鼠疫在境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各地防疫工作者获得一整套防治鼠疫的标准流程。从90年代之后,中国全境每年感染鼠疫人数常年保持在个位数,有些年份甚至是零感染。去年11月,内蒙和北京共通报了5例感染,把鼠疫重新拉回公众视野。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现有鼠疫防疫防控体系下,鼠疫保持在极低概率水平。鼠疫之外,血吸虫病是另一大顽敌。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体和牲畜的寄生虫,中间宿主为钉螺,对人体内脏有很大危害。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在南方地区流行,累计感染者达万,有钉螺面积为亿平方米,受威胁人口1亿以上,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号召,全国采取了灭螺行动,也就是要消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中央提出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到年,全国有0多名血吸虫防治专业人员,推行各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在上海,血吸虫病防治专家苏德隆在疫情最为严重的青浦成立“血防试验田”,发动群众抽干河水,铲除浅滩,重砌石岸与码头。并用砒霜加上石灰,自制砒霜钙,喷药灭螺。江西省余江县曾是血吸虫病流行区,有多病人,钉螺面积有余平方米。余江县委紧急动员,制定“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规划,全县开新沟,填旧沟,开新塘,填旧塘,消灭钉螺修建新的良田。当时灭螺的力度前所未有,用“毁其居,灭其族”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很高兴,大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事实上,血吸虫病并没有在50年代彻底消灭,但得到了基本控制。70年代中期,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吡喹酮问世,血吸虫病防控得到极大改善,流行率和患病率大幅下降。防治血吸虫病仍然是一项长期工程。年,国家发布《“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出到年底,全国96.5%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或消除标准。在我小时候的认知中,如果按“骇人系数”排名,排在前三的是麻风病、疟疾和肝炎。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中国有多年的流行史,主要侵害人的皮肤和神经组织,造成肢体残废。在很多地方,麻风病人受到到乡邻排挤,甚至连村里的水井都不能靠近。50年代初,国家开始有组织计划地大规模开展麻风防治工作。全国组织了万余人的防治队伍,建立了千余所麻风院、村、所、站。这些机构有专门的医疗队伍进行长期治疗,而且麻风病人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年,一个叫张光禄的卫生兵,从部队复原回到贵州兴仁老家,将原本独居在深山或洞穴里的病人接回村子,建立了麻风村。几十年来,他与40多个麻风病人,种玉米,养牲畜,同吃同住,直到退休。年,张光禄的儿子张焕波从卫校毕业后,也成了一名麻风病医生,工作30多年,治疗了多名麻风病人。现在,张焕波的女儿张丽娇也在当地从事麻风病防治和护理工作。也就是说,60多年来,张光禄祖孙三代都在麻风病防治一线。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恒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治疗,十年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年,短程联合化疗疗法开始向全世界推广。高效的隔离措施和普及疗法,使中国麻风病患者大幅降低。按照世卫组织的要求,以人口为基数,麻风病人在万分之一以下时,就达到了“基本消灭”的水平。目前,全国现症麻风病患者从年的50万余人减少至0余人,连续多年新发病人年均不到例,早已超过了世卫组织“基本消灭”的标准。疟疾的阴影,也曾经一度笼罩中国。50年代初,中国疟疾病例上千万,其中作为边境省份的云南是重灾区。政府组织专家和医生常年在疟疾流行地区灭蚊,研究抗疟药物。60年代,奎宁、氯喹等治疗疟疾的药物被广泛使用。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在中草药里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年,屠呦呦团队在从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新药,在疟疾流行最严重的云南、广东等地大获成功。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至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本人也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荣获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世卫组织报告显示,年全球共有2.19亿疟疾病例,死亡病例43.5万人。但中国从这一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本地零病例。目前,中国主要是以防控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特别是在边境省份加大防控力度。病毒性肝炎也异常凶猛。年,上海曾爆发大规模甲肝流行。上海自当年1月19日确诊例之后,感染人数每天飙升,到月底已经超过1例,全年累计超过30万例。罪魁祸首是毛蚶。上海人爱吃毛蚶,每到春节是销售旺季。但野生毛蚶因水源地污染,体内聚集了甲肝病毒,当时上海人吃毛蚶仅用开水烫,半生不熟难以杀死甲肝病毒。疫情汹涌,全市严禁毛蚶销售。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出号召:“全市动员起来,打一场防治甲肝的人民战争。”当时的上海主要领导要求,3天内将肝炎病人全部收治。年2月28日,医院积极组织治疗甲肝的药品。年的上海共有5.5万张病床,远远不够。医院利用办公室、会议室、浴室、走廊增设床位,全市卫生系统共增床位6万多张。另外,工厂把仓库、礼堂、招待所、文化馆等改成临时隔离病房,让本单位甲肝病人入住。各区征用学校、旅馆、剧场、新建住房为隔离病房,据《上海卫生志》记载,全市累计开设隔离点个,肝炎病床11.8万余张,家庭病床2.9万余张。医护人员三班倒,每班10多小时,整个上海10万医务工作者,有6万战斗在抗击甲肝疫情一线。由于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有效,上海没有出现第二波疫情,到3月就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当时上海分管卫生的副市长谢丽娟向媒体回忆,全年35万患者,死亡病例28人,最终死亡率万分之八。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乙肝发病率大幅下降。年甲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多数地区已从甲肝高流行区转为中或低流行区。回望那些曾经肆虐神州大地的传染病,之所以能够战而胜之,甚至彻底消灭,主要归功于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针对性药物和预防性疫苗。这三个方面,既有国家层面的长期制度体系建设,也有无数医护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数十年的辛勤付出。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两件独特的法宝——高效的政治动员和人民战争。不得不承认,在历次天灾和疫情面前,这两件法宝所发挥出的强大能量和战斗力,都是取胜的重要砝码。官媒喜欢用两个词形容这种能量,一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另一个是“众志成城”。新千年之后,中国又经历了SARS、H7N9禽流感、甲型HINI流感、寨卡、登革热等疫情,其中SARS最让人刻骨铭心。SARS疫情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犯了许多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有些汲取了教训,后来没有再犯,但有些问题一直重复,有些错一直在犯,致使付出高昂的代价。中国是14亿人口大国,相比其他国家,传染病防控的难度更大更复杂。从政府到民间,从集体到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即便要打仗,也要打有准备的仗,而不是遭遇战。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成效显著》,作者杨维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永不停歇的疫战: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作者李妍,中国医学论坛报《:我们这样把甲肝赶出申城》,作者袁念琪,解放日报《新中国如何消灭传染病:秘诀仍然是高效政治动员》,作者王开,瞭望东方周刊推荐阅读搞万家宴的百步亭,曾经也是全国学习的榜样啊糜好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jc/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