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亿万神州
校对/奎霖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医药工业生产能力差,居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素养,医护人员极度匮乏。但就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迅速消灭、控制了霍乱、鼠疫、疟疾、天花等恶性传染疾病,居民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年的65岁。改革开放以后,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市场化改革,从预防为主转向疾病治疗为主,随着人民公社解体,原有农村三级卫生体系土崩瓦解,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成为长期无法去除的痼疾,农民婴儿死亡率一度出现上升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类传染病也随着农民进城出现明显反弹。卫生防疫部门基本解体,到年SARS爆发,恶果全部显现出来。此后,国家开始加大卫生投入,并重建了防疫部门CDC。新时期各类疫苗和特效药不断面世,医疗技术发展已经改变很多原来难以控制和治愈的传染病治疗,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均得到较好控制。但一切向钱看的方向并未扭转,医疗市场化仍愈演愈烈,医院追求赚钱,医院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穷人看不起病、过度医疗、医患矛盾尖锐成为新时期卫生医疗体制的痼疾。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暴发,医疗卫生体制到底应不应该走市场化道路,这个根本性矛盾再次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卫生模式选择与建国初期卫生事业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缺医少药,疫病丛生,卫生防疫十分薄弱。国民健康水平低下,人口死亡率极高,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左右。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是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无法有效控制的疫病流行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面对这些状况,必须发展医疗卫生体系以解决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困扰。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只有一种办法,就是采取西方模式。西方模式主要特点为:(1)严重依赖通过昂贵财力投入培养出来的高技术的专科医生;(2)非常强调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准;(3)治疗为主的导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