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
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01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0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0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04肠道炎性疾病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05基因异常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06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怎么应对肠息肉?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1.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2.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肠镜下从大体形状上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END-点击,即可报名~别忘了点赞+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