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速递哈市巴彦县告别脏乱差兴隆镇

  过去,“晴天扬灰路,雨天‘大酱缸’”是人们对巴彦县兴隆镇交通环境的生动描述。如今,告别了脏乱差,每天行走在“溜光大道”上,对兴隆人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A道路难行拖拉机拖拽汽车成为一景

  兴隆镇曾经被誉为“中国第一镇”。40年前,这里的城镇居民5万多人;如今,城镇人口8万多人。兴隆镇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然而这样一个大镇,多年来却一直备受行路难的困扰。

  据专家考证,兴隆镇地表之下约1.8米深处,为黏性极强的灰土层。每当大雨过后,雨水渗漏到灰土层之后就不再下沉,水、土相互包夹,造成城镇道路极易“翻浆”。公路部门曾多次在兴隆镇做过实验:几百斤重的大石头,整车整车地填入道路中,一两个月后,大石头沉降到灰土层,道路变成了“糨糊”。

  路况烂,成为居民心中的痛点。那些年,家家必备雨靴。雨天过后,放学的小学生被家长背着,狠狈不堪地蹚过泥泞的街路。

  雨后行路难,竟然催生了拽车专业户。今年59岁的赵光武是一名大货车司机。老赵说,三四十年前,司机中流传一套顺口溜:“一进兴隆路,司机就打怵,手脚紧忙乎,帽子戴不住”。由于兴隆镇是巴彦、木兰、通河三县的国有粮库粮食外调集散地,每年进出兴隆的大货车很多,在大街上,车辆陷入泥坑中见怪不怪,因而催生了拽车专业户。在城东、城西、城南,拽车专业户家里养着链轨拖拉机、四轮拖拉机,重载车辆陷入泥坑就用链轨拖拉机往出倒运;轻载车辆,就用四轮拖拉机拖拽。

  B人心向路从人背肩扛到全程机械化

  行路难,妨碍了兴隆人的日常生活,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痛定思痛,多年来,兴隆人为改变行路难,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末,兴隆镇党政班子经过多方努力,筹措数千万元资金,开始实施镇内道路硬化改造工程。道路需要拓宽,街路两侧的居民响应号召,将自家的院墙扒掉、板障子拆掉,有的人家拆掉的是已经经营多年的临街小食杂店、小吃店,甚至是中型的超市。

  年,当年修建的路面破损严重,已经不堪重负。于是,镇里又开始对文化路、中心路、人民大街三条主干道进行升级改造,为了对抗“泥陷”,当时铺设的沥青路面垫层碎石为80厘米,比上一次修路加厚了一倍。施工当中,有的路段翻浆严重,拉运施工材料的大货车无法靠近,居民们就在下班后自发人背肩扛运送砂石,不要任何报酬。

  把全镇的道路修好,成为现任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班子的使命,在全镇居民的心目中,这更是一件解渴救急的民心工程。去年开始,镇里投资万元对迎宾路和站前街进行升级改造,整修了背街背巷、过境外环线、经开区内的道路。此次修路,完全采用机械化作业,修筑的两条主干路全部是混凝土路面,基础碎石的填充厚度达1米。目前,全镇的道路改造紧锣密鼓进行。

  C筑巢引凤推动镇域经济实力提升

  今年5月,巴彦县兴隆镇居民当街燃放起鞭炮,庆祝5条道路复工。由居民公推的义务监工员告诉大家:等到道路完工,镇内的主要街路硬化工程就将全部完成。

  “只要瞧一眼新广场、大马路,就让人心里喜欢。做生意讲究聚个财气,只要周边环境好了,站前的‘小黄金圈’肯定能火。”眼瞅广场路面变得“溜光水滑”,一些寻找商机的小老板已经坐不住了。

  街路环境的改变,不仅引起局部“共振”,也促进了全镇经贸环境的变化。以前,从事运输的商户途经兴隆镇,经常绕道而过;如今,更多的人乐于在镇里打尖、歇脚。伴随道路的整修,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不断改善。目前,全镇2万多户居民,居住在商品楼中的住户已经超过半数。当地居民说:“吃穿不愁,居住高楼。有了幸福路,快乐指数水涨船高。”

  打造一个良好宜居环境,同时也为筑巢引凤提供了便利。目前,兴隆镇内的一家木器加工厂生产的家具已出口到国外,水泥、皮革等产业欣欣向荣。由于硬件设施日益完善,该镇已引进燃料乙醇、面粉厂、园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为提升镇域经济实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jc/8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