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联合报》5月4日报道,最新台湾十大癌症新发排行榜,首破10万人,癌症时钟再快转。台当局“卫福部国健署”今公布最新癌症登记报告,年癌症新发人数为10万人,每10万人就有人罹癌,平均每5分钟6秒就有1人发现癌症,癌症时钟比前一年快了12秒。
年发生人数最多,前十名癌症与年稍有差异,乳癌挤下肝癌窜升为第三名,排行榜依序为大肠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摄护腺癌、胃癌、皮肤癌、甲状腺癌、食道癌。
年癌症新发人数为10万人,每10万人就有人罹癌,由性别来看,男性癌症发生率为女性的1.3倍,男性癌患发生排名为大肠癌、肝癌、肺癌、口腔癌、摄护腺癌;女性则为肺乳癌、大肠癌、肺癌、肝癌及甲状腺癌。
“国健署”表示,男性癌患与吸烟、饮酒、嚼槟榔相关的口腔癌、食道癌两种癌症好发男性居多,分别为女性的10.9倍与16倍。
整体来看,前三名大肠癌、肺癌和肝癌新发人数皆破万,大肠癌为1万人、肺癌1万人及肝癌1万人,大肠癌连续9年蝉联冠军,好发50岁以上成人。
“国健署长”王英伟指出,定期进行癌症筛检,能及早发现癌前病变,趁早治疗;以大肠癌为例,研究分析发现50到64岁,诊断第1期的个案,几乎不会造成寿命损失,若诊断第2期,预计所造成生命损失约1到6年,第4期生命损失达18到22年,提醒民众定期进行粪便潜血检查,如为阳性应进一步作大肠镜确诊。
为什么大肠癌位居榜首?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检的忽略
目前五花八门的体检套餐多是无用的花架子,真正需要检查的比如,结肠镜、胃镜等却被大多数人忽略。消化道造爱的筛查最有效最彻底的金标准就是胃肠镜检查,钡餐、胃肠道超声、胃功能四项等,在这方面没有多大的临床意义。
二、生活习惯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变得越来越懒,运动量减少,便秘痔疮等疾病广泛存在于青少年当中。烟酒、毒品、高脂肪、高热量的洋快餐、烧烤、腌渍、发酵、烟熏、油炸食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健康意识的滞后
一般人对饮食习惯的改变、排便次数、形态、颜色的改变没有足够的认识。胃肠不舒服,往往以为是小毛病,随便吃点药就过去了。结果往往贻误了病情。
四、抗生素的滥用
造成肠道菌落的失调,各种肠道疾病随之产生。长期的大便不正常,也是结肠癌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四、环境的影响
包括大环境的空气水源、粮食的污染、有害物残留,也包括小环境、比如家装、电子制品的广泛应用。
大肠癌有什么征兆?
一、便血:是大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
二、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三、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细了。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
四、贫血:老年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大肠癌的预防
一、改进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作用于大肠时间长,必然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二、积极防治肠道疾病。如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他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三、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警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也要及时做结肠镜检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