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血吸虫病的一般知识,认识血吸虫病!
近年很多人到非洲工作,有些国家也有血吸虫病,大家不要到淡水湖泊中游泳、不要应用生水。近两年我在门诊遇到有发热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非洲工作人员,经询问有在当地湖泊游泳史,经检查被确诊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很多,主要是影响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自然条件,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运动、生活习惯等,例如环境卫生、人群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别是社会制度,卫生状况和全民卫生保健制度等对防治血吸虫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按地理环境、钉螺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和湖沼型。
⑴平原水网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处,这类地区河道纵横,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呈线状分布。人们因生产和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⑵山区丘陵型:主要在我国南部,如四川、云南等地,但华东的江苏、安徽、福建、浙江,华南的广西,广东都有此型。钉螺分布单元性很强,严格按水系分布,面积虽不很大,但分布范围广,环境极复杂。
⑶湖沼型: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钉螺分布面积大,呈片状分布,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8%。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分布广泛、流行因素复杂,根据几十年来的防治实践和科学研究,制订了当前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并提出了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
(二)了解血吸虫病,了解正确的预防措施!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A、病因
1.传染源: 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3.易感性: 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B、临床表现:
1.侵袭期: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C、预防
1.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2.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3.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要想消除这类疾病,必须做到切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消除此类疾病就指日可待了。
消灭血吸虫病要全面落实“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血防工作方针,其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个体防护、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管理粪便、管理水源五大措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