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特色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通过在夏季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敷—小儿哮喘
作用机理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素体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敷—老年咳喘性疾病
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症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各贴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穴位,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自制敷贴
三伏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关节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腹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5.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6.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产后头痛、产后风寒、慢性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等;
8.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道地药材
年三伏贴时间
初伏:年7月17日—年7月26日
中伏:年7月27日—年8月5日
加强伏:年8月6日—年8月15日
末伏:年8月16日—年8月25日
中医科全体医护人员
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