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疾控中心提醒洪涝灾害期间要注意防范

这几天,

后台接到热心网友的提问,

说暴雨洪灾后突然爬出了很多螺,

担心是钉螺,

小控哥现在就来给大家答疑解惑!

洪涝发生后,广大医务人员、防疫人员、武警官兵、城管、环卫人员和社会各界抗洪救灾志愿者纷纷赶赴抗洪救灾一线,在抗洪抢险和灾区消毒防疫、生产自救的过程中,抗洪人员和灾区群众下水频繁,而洪水泛滥易导致血吸虫寄生宿主——钉螺的扩散。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肠炎、肝硬化,并导致腹泻、消瘦、贫血与营养障碍等疾患。

?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与体征?

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3种。急性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后也可发生。接触疫水后1-2天内,有的人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奇痒。4-5周后出现发热、腹痛、腹泻且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感染较重,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肿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而导致死亡。

?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了水源,在水中发育成毛蚴,遇到钉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尾蚴从钉螺中逸入水中(形成疫水),人、畜接触了疫水,十秒钟内血吸虫尾蚴即可经皮肤钻进人、畜体内,造成人、畜感染血吸虫病。

?怎么识别钉螺?

钉螺属软体动物,有雌、雄之分,水陆两栖,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

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于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为6毫米和3毫米,多见于山丘地区。我市的钉螺均为光壳钉螺(见下图右)。

钉螺是血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预防血吸虫病关键做好以下措施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疫水,不在疫水中戏水、游泳,不在疫水中洗刷用具,尽量缩短接触时间、次数和暴露面积。

做好个体防护,必须接触疫水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如:穿高筒胶鞋、带胶手套、穿防护衣裤、使用防护药品(下水前在可能会接触疫水部位涂抹防蚴霜)。

不要直接饮用疫水,饮用水一定要消毒或煮沸,确保饮用水安全。

发现病人,积极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凡洪灾期间可能接触疫水的灾区群众和参加抗洪救灾的所有人,一旦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脏肿大等症状要及时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生服务中心)或血防机构检查和治疗;其他同时接触者,虽然无症状也应在1个月后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及时发现感染者。

加强灭螺,阻断传播

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洪涝灾害易造成钉螺的扩散蔓延。因此,灾后应对扩散到生产、生活区的钉螺实施药物灭螺,同时结合改造有螺环境,对水毁鱼池及灭螺工程进行修复。

管理粪便,切断传播

粪便管理是防治血吸虫卵污染有螺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洪灾期间,环境卫生状况恶化,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及时建立临时厕所并搭棚加盖,防止雨水冲洗外溢,禁止直接将粪便倒入水中,另外要加强对家畜粪便的管理。对病人、病畜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方法为50公斤粪便加尿素克拌匀,储存1天以上。

预防性服药

凡洪灾期间可能接触疫水的灾区群众和参加抗洪救灾的所有人员,在接触疫水4-5周后,经询诊无服药禁忌症后,采用吡喹酮治疗,成人总剂量60mg/kg,儿童体重不足30kg者总剂量可加至70mg/kg,2日疗法,每日2-3次餐间服用。体重超过60kg者不再增加剂量,仍按60kg计算;也可采用1日疗法,总剂量40mg/kg,1次顿服。

出现如下症状及时就医

接触疫水1-2天内,出现点状红色奇痒的丘疹;或在2周内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以及1月左右出现发热、畏寒、腹胀、腹痛、腹泻、肝脏肿大和肝区疼痛等症状;或者反复多次接触疫水,尤其对参加抗洪救灾的人员,在脱离接触疫水后1个月内应尽快到就近疾控中心或血防站进行检查。

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注意预防哟

如有相关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

汛期血吸虫病防控血防人在行动









































白癜风的专家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tb/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