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
①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通腑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陈皮(醋炒),柴胡,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炙甘草。
加减:因胆道蛔虫病引起者加乌梅、苦楝根皮;痛甚加青皮、佛手、延胡索;大便干结者加芦荟、芒硝。
②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利胆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药物:茵陈,大黄(后下),栀子,龙胆草(酒炒),黄芩(酒炒),山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黄疸热重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大便黏滞不爽者加滑石、薏苡仁。
③腑实热结证
治法:清热通腑,内泻热结
主方:大柴胡汤(《伤寒论》)合大承气汤(《伤寒论》)
药物:柴胡,枳实,半夏,黄芩,生大黄(后下),芒硝(冲),白芍,栀子,连翘,桃仁,红花,厚朴,黄连。
加减:呕吐重者加紫苏梗、竹茹。
④瘀毒互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祛瘀通腑
主方:泻心汤(《伤寒论》)或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大黄,黄连,黄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延胡索,生地黄,丹参,厚朴,炒五灵脂,牡丹皮,水牛角(先煎),芒硝(冲)。
加减:便血或呕血者加三七粉、茜草根;瘀重者加三棱、莪术。
⑤内闭外脱证
治法:通腑逐瘀,回阳救逆
主方:小承气汤(《伤寒论》)合四逆汤(《伤寒论》)
药物:生大黄(后下),厚朴,枳实,熟附子,干姜,甘草,葛根,赤芍,红花,生晒参(另炖),代赭石(先煎),生牡蛎(先煎)。
加减:大便不通者加芒硝;汗多亡阳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注:禁饮食者,可以下空肠营养管,推注食物及相关药物。
恢复期
①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和胃化湿
主方:柴芍六君子汤(《医宗金鉴》)
药物:人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炙甘草,柴胡,炒白芍,钓藤钩。
加减:食积者加焦三仙、莱菔子;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木香。
②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生津,养阴和胃
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或益胃汤(《温病条辨》)
药物:人参,五味子,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明显者加玄参、天花粉。
常用中成药柴胡舒肝丸:疏肝理气,消胀止痛。用于肝气不舒证。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证。但本药长期服用可导致肝肾损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消炎利胆片:清热、祛湿、利胆。适用于肝胆湿热证。
胆石通胶囊: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证。
大黄利胆胶囊: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用于肝胆湿热证。
茵栀黄颗粒: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热证。
制定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本共识近期将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发表,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