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洛卿——从门西走出的一代名中医
殷高巷原53号是世传中医戴春垣在年前后建成的宅院(宅院概貌见文后链接)。自此,殷高巷原53号,不仅以徽式四进宅院古色古香,光彩夺目;更因两代主人的医术医德而名闻金陵。
(殷高巷原53号大门)
戴春垣祖籍安徽皖南休宁,祖辈戴云耕、戴耀南世代为医,尤长于中医外科。其戴氏家族的堂号为“籯经堂”。古谚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思是给子女留下满筐的金子,不如教他们学好一部经书。“籯经堂”表达了戴氏家族重视读书、重视知识胜过金钱的价值观。
戴春垣定居南京后,常为居住在明故宫一带的清室后裔诊病。
(戴春垣手迹)
年2月28日,戴春垣迎来第三个儿子,取名新畋,字洛卿、忍成。此子成年后以“洛卿”行世。
戴洛卿童年读完6年私塾,15岁进入南京当年花市街(现在的中华路瞻园路至中华路邮局段)一所教会学校(即中华中学前身)读书,一年后即追随其父学习中医。起始,戴洛卿只是打打杂,但是他天资过人,善于观察,深受其父喜爱。戴春垣在十个儿子中更喜欢他。他高中毕业后,以中医为终生职业。
(戴洛卿)
年,戴洛卿在一次南京中医考试中名列前茅,当时的市长石瑛亲笔书写“绩著襄赞”赠予戴洛卿。石瑛的题字写在约16开的洒金红纸上,装在镜框内。戴家将其悬挂于显著处。
年11月4日,以一代医宗张简斋先生为所长的南京国医传习所举行开学典礼。时年仅34岁戴洛卿,与当时南京中医界翘楚郭受天、金少陵、章启民,陈兆熊等被聘为教授。那时,张简斋先生住鞍辔坊,戴洛卿常去请教、拜访、交流。
(戴洛卿所开具的处方)
此时,戴洛卿上午在寓所应诊,下午则在建康路“天德堂参燕号”和“童恒春”等中药房坐诊。年前后他在沙湾街(现钓鱼台靠近中华门段)的“广仁堂药号”坐诊。
当时戴洛卿家——殷高巷原53号大门的外墙上悬挂着蓝底白字搪瓷匾牌,上书“国医戴洛卿”五个大字,这是民国政要陈立夫为感激戴洛卿治好了他的病而题赠的墨迹。戴洛卿还为程潜等要人诊过病。
戴洛卿家的宅院内有座百余平方米的大厅,屋梁正面悬挂一精制木匾,黑底上“功同良相”四个颜体正楷金字,闪闪夺目。此匾长约1.8米,宽约0.4米。一侧还有体量稍小的匾额,红底上书“保赤有功”四个金字。另外还有坊间赠送的“仁术济世”、“妙手回春”等旗匾。
(保存在南京市档案馆的戴洛卿户籍卡)
年后,戴洛卿任南京中医工会副委员长,他下午长期在建康路上“天德堂”中药店坐诊,上午依然在寓所应诊。
年3月,经市中医药学会推荐,市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派他到浦口参加血吸虫病治疗工作,任中医组负责人。当时治疗血吸虫病推广使用的是“培本化痞丸”(又称五号丸),由65味中药组成,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方,使用不便。戴洛卿为降低药物的成本,提升药性对其中每一味药的性味、功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药性分析、归类,撰文提出减去17味药的理由和建议。他当时年近花甲,仍勇于探究,其科学精神,受到同行好评和上级的重视。他被指定为南京地区公费医疗特约中医师。
(戴洛卿)
在此期间,南京市中医学会聘请他担任南京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进修班等教学工作。为此,他编写了《伤寒论太阳篇》,长达8万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年7月,该文又被南京市中医学徒班印作教材。有段时间,他在女工集中的南京内衣针织厂坐诊。
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者。医本仁术,德乃医本。医德和医术,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戴洛卿很好地将两者结合,不仅医术高超更是医德高尚。
戴洛卿勤奋研习祖国医学,不断实践,对中医内、外、妇、儿诸科均有涉足,尤工内、外科。最终成为金陵名中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医院南京中医药学会为庆祝学会百年诞辰,受南京市卫生局委托拟编撰《百年金陵中医》一书,将戴洛卿列为金陵名中医。
戴洛卿仁心仁术,几十年中,他不仅治愈病人无数,还对贫苦病人一律不收诊金。有时病人无钱去买药,他甚至会倾囊相助。那时常有外阜患者信访求诊,他都认真回复。他还对个别医务人员慢待患者,不尽职守的行为严加指责。
他60年如一日,救人无数。一些疑难病患经他治愈后为表谢忱,有的送咸板鸭、洋河酒,有的送精美瓷碗,尼姑则送亲自种植的西红柿和城南土产臭面筋等。
戴洛卿的大儿子戴启明日前回忆说,70多年前的一天午后,由四位吹唢呐者引领,二人手执一面横幅錦旗,上书“正直可风”四个大字,送到我家。以至现在想来,依然心生感动!因为在街坊眼中,父亲不仅是良医,也是一位社会贤达。送给医生的锦旗,所书多为“妙手回春”或“仁术济世”之美的赞誉,能获得“正直可风”这样的赞誉并不多见。戴洛卿的小儿子戴启元也感叹道:“我父亲真正做到了‘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
(戴洛卿夫人龙春华于)
戴洛卿的外甥甘瑛(甘熙六世孙)原来在总参工作,一直有高血压,没有看好。后来找到戴洛卿。戴洛卿开了方子,让甘瑛吃了几个月,高血压治好了,27年都没有复发过。部队里也有人用这个方子,效果也很好。后来这个方子拿医院,一位五十余岁的中医看了药方感慨道:‘他的药方是法,我的药方仅为方而已,我学识不够撰不出此良方。’”
戴洛卿有许多弟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几十年中,不少助手、弟子现在已成为国家级名医。他的子、女、媳、孙女、外孙多人在卫生系统工作,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其孙医院的主任中医师。
戴洛卿一生勤勉。无论是盛夏三伏还是数九严冬,只要有空闲,他就摘下眼镜,一本又一本、一卷一卷地认真阅读医学专著,仔细分类笔记。在他所读过的篇章上都留有题词、眉批、段落大意。他赋诗激励自己:“存心只见道心莹,心静无为日看书。济世不随尘世浊,缘深到处能驱疾。”五十年代中期,他应中医学会之聘,在某进修班教授伤寒论等课程,为此撰写了近8万字的“伤寒论讲义”,并被翻印为教材。他撰写的诊病心得有这样几段:“医之味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此于人生关系较之它事尤为切也。”“诊病之法,当问诊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能参合色脉症,而知轻重缓急者,乃为上工。”
每天,戴洛卿都起得很早,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扫地抹桌,沏水泡茶,清整庭院,实行着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他时常教诲幼子戴启元:“年轻人要朝气蓬勃,不要暮气沉沉,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啊!”戴启元说:“父亲的确是一个好学生,他几乎是以一种小财东刻薄聚财般的精神勤奋地看书读报,累计着学识,一直到他力不从心的卧床阶段。”
(戴洛卿的全家)
现在年已古稀的戴启元不时提及一件事:父亲领着我乘三轮车去清凉寺进香的时候,每逢过桥、上坡,他总叫我一同下来,让车夫拉空车……没想到,十几年以后,父亲就在同一座清凉山麓旁的火葬场演化成一抹灰烟……”那是年,戴洛卿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医疗事业和亲人。不久,他受到的冤屈(后半生曾两次身陷囹圄)得以昭雪。
(戴启元)
(根据戴启明、朱新平、戴启元的文稿整理照片由戴启元提供)
近期回顾(点击题目即可赏阅)
戴启元nbsp;
nbsp;记忆中的原殷高巷53号
(方言秀)屠登彬nbsp;
nbsp;居委会的李老头
柴晓明nbsp;
nbsp;旗人,嗯奶
邱金宝nbsp;
nbsp;不堪冬至
卞琪斌nbsp;
nbsp;南京人吃腌菜,声动十余里
(微家史)《我的城南旧事》之抗日战争期间
留住历史的稀见古巷——戊戌门西影像之一
忆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