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病患疾苦,给了他们创新动力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22/4358927.html

闻见生死,感知病痛,没有哪个职业像医生一样,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有着如此深刻的领悟。为了拯救患者的生命、解除患者的痛苦,中国的临床医学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医院作为百年老院,更是涌现了一批视“医学”为“人学”并努力开掘进取的医学家。通过该院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家们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创新背后的担当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编者

  诊疗中的艺术不只是职业理想,更是人性暖流奔腾的方向

  中国第一例人工关节手术是在医院完成的。年冬天,医院骨科病房里传来一个女青年的哭声:“千万不要去掉了我的膀子啊!”21岁的她是位制绳女工,右肩上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虽然是良性的,但根据以往的治疗经验需要截肢。撕心裂肺的哭声让骨科的王泰仪教授思绪翻腾,他在日记里写道,“难道我们对巨大肿瘤就止于截肢吗?做了截肢手术就算尽到医生责任了吗?”

  王泰仪教授从胸外科的胸膜外填球、脑外科的颅骨板等塑料医用品中得到启示,试着用塑料来做人工关节。人造骨骼当时还没听说过,设备,没有;资料,只有国外杂志上的几张照片。王泰仪教授只有一点一滴自己摸索,他根据真实的骨骼翻制石膏模型,找工厂的朋友摸索做成人工关节。费劲千辛万苦制作的人工关节终于被成功植入这个害怕截肢的女青年身上。16年后,王泰仪教授去回访,看见她在田里劳动,手术一侧的患肢还能提30公斤重物。

  忆起近60年前的这个故事,医院党委书记、骨科教授陈安平依旧感慨万分。他说:“医学水平的高低,评判标准最终不在各种诊疗仪表的数据,也不在论文总结,而在医生心思的细密与睿智、手头功夫的独到与娴熟,前者是思维的艺术,后者是指间的艺术,临床医生本质上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诊疗中的艺术不只是职业理想,更是人性暖流奔腾的方向,这种医患交流超过技术的冷漠,医学最懂得艺术化生存。”

  同样,医院院长、呼吸内科教授徐永健也忆起了上世纪50年代末,医院外科在裘法祖、夏穗生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以外科医生为主力的“血吸虫病手术医疗队”的故事。那个年代,小小的血吸虫病像瘟神一样威胁着国人的生存。医院组建的“血吸虫病手术医疗队”先后派出几十名医务工作者分赴枝江、阳新、汉阳、汉南等湖北的重疫区,通过手术挽回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生活能力。

  当时,外科治疗手术主要是切除患者脾脏。年,裘法祖教授首创了“胃底横断术”,3年后,他又带领外科人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提出“切断高位食管”的有效措施,使断流型手术更趋完善。“科学从问题开始。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在医学观察中有新发现,并围绕本领域的疑难问题开展细致的研究。”徐永健说,正是靠了先辈医学家们为解决患者问题而不断进行的探索,这些技术最终成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一种有效、定型的常规手术。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当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这样的故事,在医院年的历史中还有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临床医学家,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声。

  “那时,我们之所以敢闯入传统思维的禁区,冒天下之大不韪,靠的就是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是病人的疾苦让我们有了这种挑战精神,实现了医学科学的理想。”

  ——夏穗生中国器官移植学开创者

  抗战胜利后,夏穗生从武汉同济大学毕业。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积弱积贫时期。一大批医学青年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走上医学之路,决心要让“新医学服务绝大多数的饥寒贫苦的人民大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营养状况严重不佳,肝病的发病率极高。漫长痛苦的病程、沉重的经济负担、社会的偏见歧视,使得成千上万的肝病患者挣扎在贫困及死亡的边缘。作为一名普外科医生,夏穗生那时做得最多的手术就是肝癌切除,开始是小肝癌的切除,后来手术越做越大,有的甚至需要切除肝的一半。可是,人的肝脏不可能无休止地切下去,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办法,他们开始试图用器官移植来开拓肝外科发展的新领域。当时的中国尚处于封闭状态,对国际上医学新进展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不得不从19世纪欧洲科学家开始的实验做起:将一条狗的肝脏切下来,移植到另一条狗体内。夏穗生教授说,那时,不知道什么是排斥反应,也根本无法处理排斥反应。然而,正像世界上所公认的首次将狗的肾移植到颈部的维也纳外科医生Ulmann开创了器官移植史的划时代意义一样,他们的创举也迈开了中国器官移植的第一步。

  随后的5年多时间里,经历了近个日日夜夜的实验研究,在进行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次后,他们摸索出一套可供临床使用的完整术式。年,《例狗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在中国外科学界引起了一场关于器官移植的轰动效应。两个多月后,肝移植在医院进入临床,并且连续进行了3例,一例比一例好。这一成果被评为全国卫生成果甲级奖,受到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命与疾苦的复杂学科,医学的创新就是那个时代的呼唤。”

  ——沈远仲胸外科教授

  在过去的60年里,因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医生所挽救的生命比之前任何一个世纪都要多。而真正让他们投入临床创新的动力源自农村巡回医疗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卫生资源十分匮乏,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更是突出。沈远仲至今仍记得当时在湖北农村巡回医疗的困难:去寻访一个不能出门的患者往往要翻一座山。

  年,国内已开始引进体外循环机完成心脏手术,他们知道中国很多患者根本用不起。于是,沈远仲和同事们琢磨不用体外循环机的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对26例常温下心脏不停跳进行冠脉搭桥的动物实验,以及70次不用体外循环进行犬心脏移植实验,探索常温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在人体手术的可能。借助实验延长肉体器官功能,探索与尝试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

  更让沈远仲他们自豪的是,年,他们完成了第一例国产球形瓣置换术。当时的国产瓣膜价格只是进口瓣膜的1/20,但效果却和进口瓣膜一样。当年,他们用这一先进技术挽救了一个16岁的小姑娘,让她得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医学无条件的‘善’和‘向善’,是一份对人类生命的无限虔诚与热爱。对医学来说,普爱精神与奉献精神正是医学创新精神的内核。”

  ——陈孝平外科主任、教授

  

  陈孝平科研工作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紧贴医疗实际,在临床手术中不断创新。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血供丰富、功能复杂,而肝脏外科也以难度大、危险性高、“手术禁区”多著称。陈孝平依据大量的临床实践,结合丰富的文献工作,突破了肝脏领域的多个禁区:他在国内率先提出,患者如无肝硬化、脂肪肝、活动性肝炎,常温下阻断入肝血流20~60分钟是安全的,这为进一步开展更高端的肝脏外科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首创了“系统的肝段切除术”和不解剖肝门而直接结扎病侧入肝、出肝血管及胆管行规则性肝切除术,使每一个肝段均可单独切除,简化了手术步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且80%以上的患者术中不用输血;他在国内最早提出肝外伤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彻底改变了肝外伤只能手术治疗的观念。

  陈孝平的这些创新成果,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水平的发展,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医生,我们绝不只是治疗一种疾病,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情感、正为疾病所苦的人。所以医学创新有一件精神的‘内衣’,这是医生毕生的职业追索,是医学的终极关怀。”

  ——马丁妇产科主任、教授

  32岁的祝玲玲常带着7岁的女儿看望马丁。她说,如果没有马丁,女儿根本生不下来。

  7年前,祝玲玲被查出得了“宫颈鳞状细胞癌Ia2期”。那时,她已经怀孕了,所有的医生都建议她做子宫全切手术,这意味着她将失去宝宝,并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带着最后一丝希望,祝玲玲找到了马丁。

  “一切为患者着想”,这是马丁从事肿瘤研究30年来的思维方式。在他的主持下,手术组征得患者同意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为患者进行子宫分段切除术,术后再考虑进行新的辅助化疗。马丁所设计的这一新术式,不仅保住了胎儿,还保留了患者的子宫,同时,使得患者的癌症病灶得以根治。

  马丁的课题组据此提出宫颈癌新型防治策略,即通过采取新的辅助化疗,既达到传统的治疗效果,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保留生育功能。现在,这一防治医院推广应用。

  从临床到科研,再从科研回到临床,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马丁连续三届获得国家“”首席科学家研究项目,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来源:健康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tb/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