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案把自己治好,再把自己搞病,中间过

找工作就来行政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enklarediabetes.com/chaoliu/xinchao/2355.html

假期去了一趟桂林。

从基本“无证”,到逐渐有“证”,其间有挺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而在中间起决定作用的是桂林特色菜:啤酒鱼。

平常很少吃肉,桌上有肉我就大概夹两次。

但这次在桂林不同,鱼一上桌就是一整条,还得分工吃掉。

第一次吃了之后,晚上燥热、手心发烫。

第二天无明显异常,走了很多路,也刻意减食吃素。

第三天,又吃了一次鱼,随后,证开始有增加——

燥热、手心发烫;便量减少;最明显的“证”:喉咙里像扎着稻草一样。

由以上证,其实可以明确推论:过量摄入食物,或吃了过量高营养食物,有的人(比如我)身体的反应可能是:载不动排不出——囤积生热——热会往表散。

用温病方治清鼻涕因为没带温病麻杏石甘类方剂,只带了含大黄的丸剂。于是,吃了一次以通里。结果是表热上热的情况有所缓解。后两三天回到成都,开始流清鼻涕、轻微咳嗽喉咙不适,吃了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痊愈。其实我已经有过三次流清鼻涕用温病方治好的经历。所以,坊间流传的清鼻涕是寒,浓鼻涕是热,都是没经过实证的口口相传而已。用麻黄汤治清鼻涕在我流清鼻涕的第二天,小女儿也开始流清鼻涕,比我还严重。小女儿没有吃过量鱼的前提,也无其他明显的证,寒热居中,我尝试着给她吃了一次麻杏石甘汤,效果不明显。药后,无热象,舌头还偏淡白了些,脸色偏暗,脉也无热象。第二次用了麻黄汤。一次即愈。孩子的经历,其实又再次说明,“清鼻涕”只是单纯的表证,不能直接用来断寒热。寒热如何断,多观察取证,多个证据指向一个结果命中率才高。关于麻黄汤的使用前提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没有明显的不汗为什么用麻黄汤?其实决定用麻黄汤是源于另一次治疗的启迪。有一次,治疗一位患哮喘的温病患者,除了哮喘之外,发烧、脉跳90左右有力,自述汗出正常,第一天用了麻杏石甘汤,汗出,退烧,但是清鼻涕依旧。第二、三天,没再考虑清鼻涕这个证,继续治哮喘。两天之后,哮喘基本好了,清鼻涕却依旧。第三天,用了麻黄汤,清鼻涕痊愈。为什么不用桂枝汤方向?有如下思索过程:1、病人本就偏热,最好不用热药;2、但单纯的温病方剂却没治好,可见单纯开孔窍不是身体的全部需求;3、可能需要用热性走表药才能解决身体的问题。4、脉不弱、身体本就热的前提下,再用热药而不去宣散开窍,仿佛不太妥当。5、思索排除之下,决定用麻黄汤,而非桂枝汤。一个人为什么清鼻涕流到止不住?依据以上两个麻黄汤案例,可以稍微梳理一些原因:清鼻涕狂流,是身体需要往表排邪,但为什么只选择鼻子这个孔窍?可能是其他孔窍有闭阻,只能由这个孔窍来排。也可能是该排的一直没排尽,就源源不断地排,就像桂枝汤的汗出病不解。如果是一个阳证(太阳病)患者,当用开窍药打开闭阻后,却依然清鼻涕止不住,那原因就可能是往表运行推动力还不够。不排除一个有热象的人,往表排邪的推动力就一定足够。哪怕一个人吃了麻杏石甘汤都出汗,也不代表他往表排邪的能量就足够,不代表一定不需要桂枝助力。所以,人体是万变的,治病有时候只能是走着看,不能被定义和知识局限。而即便是走着看,只要是以六经辩证八纲辩证为基础,依然将是有理有据、毫不含糊地在选择方剂。说得清,也道得明。哪怕第一次错了,第二步必将会更正确。年3月参学报名链接成都《伤寒论》研习班第12期|精明容易,清醒最难。

推荐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推荐阅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

创办者:郑远伟罗浠夫妇

自有幸觅得明师刘希彦先生,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后,生命维度得以提升。故以“硕果满筐,不敢独享”的心情创办《伤寒论》成都研习室。致力于将《伤寒论》传递给更多有缘家庭,乃至传给下一代,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tb/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