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再出发复旦大学11人获2017年度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复旦大学共11人入选,创历史最佳成绩,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居全国第三位。

在科技处的工作表格上可以看到,近五年全国主要高校的“杰青”数字一一在列,而达到两位数的单位和年份则并不多见。“此前,只有北大、清华、中科大等3所高校同一年内有超过10人入选‘杰青’的佳绩,以往复旦的最高纪录是8人,所以今年对于复旦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位负责“杰青”项目申报联系工作的科技处工作人员说。而令医学科研与规划办公室工作人员感到同样欣喜的是,4位医科学者入选,也实现了新的突破。

据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人才类科研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该基金项目是每一个科研院校所必争的人才项目,具有风向标意义。每年的资助率一般都在10%以内,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今年,全国有95家单位共人入选。

自该基金项目年设立以来,复旦大学共有人申请成功,近五年获得较快增长,截至目前共计38人。这些项目获得者已经成为复旦大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中赵东元、葛均波、金力3位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度复旦大学“杰青”介绍

雷震

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在数学研究的这场旅程中,我们常常周而复始地经历‘疑是无路—柳暗花明—再度绝望—豁然开朗’的大起大落,领略巅峰与深谷间的轮回之美,在挑战与征服的过程中领略巅峰与深谷间的轮回之美,体验如同滑雪与冲浪般的刺激与感动。

雷震,年出生,现任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他提出了强零条件的概念,独立证明了长期悬而未决的二维不可压弹性力学方程平衡态附近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并在不可压缩的Navier-Stokes方程、高维非线性波动方程解的低正则性与精确边界能控性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被包括陶哲轩等十余位ICM报告人在内的同行SCI纯粹他引余次,有4篇论文发表在CPAM上。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优博、优青、青尖、青长等荣誉,曾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member。

黄吉平

物理学系教授

我理想中的科研工作者,应该不盲从别人引领的热点方向,亦应该不惧于自己开辟新方向,并在学习中科研、在科研中学习,坚持下去,一以贯之,其终将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黄吉平,年出生,于年加入复旦大学,现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提出变换热学理论,预言了热隐身材料,引发设计人工结构控制热传输的理论和实验热潮,开创性贡献已经获得了同行的肯定和认可;把可控实验方法运用于实验室真人模拟市场,揭示了若干新效应和新机制。Nature专题介绍变换热学,黄吉平组的工作被排在首位;热隐身理论预言被多篇PRL论文实验验证;宏观热二极管成果作为PRL封面论文发表;零能耗保温成果被Physics选为Focus;Science亦采访报道了黄吉平。发表学术论文99篇,其中2篇Phys.Rep.邀请综述论文、2篇PNAS、4篇PRL;由德国Springer出版专著1部。获得首届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侯军利

化学系教授

从事科研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科研工作者要敢于迎难而上;科研工作还具有不可预见性,我们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从事科研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敢于创新。

侯军利,年出生,于年在湖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年10月进入复旦大学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功能有机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工作,在生物大分子的化学仿生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建立了一种基于单分子管的跨膜输运新策略。通过在单分子管中仿生构筑通道蛋白的关键结构,实现了水、手性氨基酸和铵离子的选择性跨膜输运,以及对钾离子输运开关和方向的调控,为发展基于膜的分子器件以及新型的膜分离材料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基于单分子跨膜通道,发展了一种构建细胞膜活性抗生素的新方法。研究工作发表在Acc.Chem.Res.、J.Am.Chem.Soc.和Angew.Chem.Int.Ed.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并受到CEN专门评述和Angew.Chem.Int.Ed.中highlights专栏的重点评述,以及入选Angew.Chem.Int.Ed.的VIP论文。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资助。

张凡

化学系教授

做科研通常经过10年左右的训练才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尽管有时候这个方向不是当下的热点,但只要自己认准是有前途,这种坚持就可能成为创新的基石。

张凡,年12月生,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8月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成像分析,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针对生物医学荧光成像分析中背景荧光干扰严重、成像穿透深度较浅以及多重成像分析精度较低等科学问题,成功建立了近红外多重成像分析方法,不仅实现了信噪比和组织穿透深度的大幅提升,而且实现了多指标高通量检测,从探针设计和化学合成、光学成像仪器搭建及其生物医学分析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90余篇,近五年论文总他引0余次。其中包括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NanoLett.,Adv.Mater.等权威刊物。出版英文专著2部(德国Springer出版社/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获得了侯德榜科学技术青年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以及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等奖励。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inChemistry(NanoscienceSection)副主编,CurrentNanoscience副主编、《中国科学-化学》和《中国化学快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禹永春

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研究首先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我们探索的是大脑的奥秘,非常有趣,这是我们科研创新的一个根本动力;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还应该和各方技术结合,神经科学实际上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交叉的学科;另外是比较辛苦,我们的师生为了科学的创新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汇集了国内众多脑科学研究顶尖人才,给予我们研究很好的创新平台和合作机会。

禹永春,年6月生,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研究。年全职回国后,在电突触对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学术杂志上。其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了神经元电突触联系的基础理论,是脑神经环路发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同时,揭示了移植中间神经元干细胞可重塑成年小鼠杏仁核神经环路,从而有效促进恐惧记忆的消除,并发表在Neuron杂志上。该研究不仅对于深入理解杏仁核恐惧记忆环路有重要意义,也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思路。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胡薇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时要围绕重要的科学问题,针对应用中的实际需求开展工作,并实现基础和应用的结合;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不懈,在一个方向或一个领域持续工作,一定会有收获。

胡薇,年出生,于年加入复旦大学,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她20年来一直致力于日本血吸虫基础生物学及防控技术研究:解析了日本血吸虫寄生与致病的分子特征,推动本领域进入后基因组时代;揭示了日本血吸虫传播扩散规律和遗传进化特征,丰富了寄生生物遗传进化理论,为溯源、监测及干预提供依据;发现了日本血吸虫尾蚴侵染关键分子和血吸虫发育的类昆虫激素调控模式,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相关研究拓展了寄生生物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为日本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发表Nature,NatureGenetics和NatureCommunications等,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车仁超

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公共技术部主任

我们的目标就是以材料需求为源头、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核心追求,全力打造独特的原位多功能电镜,不怕失败,愈挫愈奋,直至成功。

车仁超,年生,于年加入复旦,现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公共技术部主任)。长期致力于电子显微学和吸波材料研究。自主建立了原位多场耦合洛伦兹电子显微分析平台,阐明了金属材料显微结构、电磁性质和吸波性能三者关系的基础性科学问题。首次提出并证实坡莫合金微球之间的耦合作用及增强吸波性能新机制,并发展出一系列轻质核壳型耐高温宽频金属微球吸波材料。相关学术成果以通讯作者在《自然通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先进材料》等发表,他引多次,当选中国电镜学会常务理事。获得中国卓越论文引用奖。

孙爱军

医院研究员

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在对一些家系的随访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好奇心会让你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引导你一步一步展开研究,会有全新的发现。另外就是要坚持,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这时候,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孙爱军,年生,复旦大学医院研究员,博导。现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协会委员(FAHA)、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Circulation等杂志编委。

近年来主要从事心力衰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课题组发现了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导致心力衰竭的新机制,拓展了传统观点;阐明了线粒体关键酶发挥心肌保护、延缓心衰进展的新机理,以及改善代谢微环境提高细胞移植疗效的新思路;开始了通过干预线粒体代谢治疗心衰的新药物研发。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完成临床转化。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NatCommun、ATVB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发表SCI论文被他引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子课题等10余项基金,是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主要成员。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及五洲女子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李华斌

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科研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智慧游戏,全世界有那么多聪明的头脑都在针对同一个内容进行攻关,如何能够在竞争中通过获得创新的发现而脱颖而出?我的感悟是,科研需要超出旁人的勤奋,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和经得起挫折。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一个又一个失败,等到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一项美丽的科研发现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在体会科研过程艰辛的同事,也能够享受到科研成功后的特别喜悦!

李华斌MD,PhD,年5月1日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鼻内镜微创手术。目前在复旦大学医院担任耳鼻喉科副主任一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10、11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在中山大学师从许庚教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医院师从韩德民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

长期从事鼻科和变应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Immunity、JAllergyClinImmunol、NatureCommunications、PNAS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相关SCI论文50余篇。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单一和共同通讯作者论文25篇(其中7篇IF10分),总IF分;单篇通讯作者论文最高IF为24.0(发表于Immunity杂志)。在过敏与鼻部炎症研究中,发现了Foxp3+Treg细胞功能和过敏反应调控的6个新机制(a,miR-17/Foxp3共调节子通路;b,GSK-3β/Foxp3通路;c,NFIL-3/Foxp3通路;d,miR-23b/miR-a/效应细胞通路;e,Foxp3/树突状细胞通路,f,Hrd1/p27/Fas通路);发现了调节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过敏性嗜酸性反应的3个关键分子(SPLUNC1、IL-21和骨桥蛋白)和中国患者的特征性免疫内表型和治疗反应特点。

王磊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我觉得,研究如果要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者成果,第一,需要专注,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第二,需要一定的特色及辨识度,必须明白所做的研究和其他研究相比独特性是什么;第三,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如果前两点具备,往往会帮助增加一些运气。

王磊,2年9月生,于年加入复旦大学,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生殖疾病的遗传学基础,以人类卵子与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学研究为特色。自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JHG)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篇,影响因子累计约。其中,首次明确了卵子成熟障碍为新的孟德尔遗传病,并发现了此疾病的第一个及第二个致病基因及揭示了致病机制(NEJM,;AJHG,),NEJM为相关工作配发专题评论,认为这是认识人类卵子成熟障碍机理迈出的第一步;还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停育的新致病基因并揭示了致病机制(AJHG,)。曾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及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赵曜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

作为临床医生,投身科研的时间相对有限,应该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一定要创新,去开拓别人还未涉足的领域;一定要有用,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另外,要想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重大问题,不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一定要尽快壮大团队,也要找更多高水平的、可靠的合作伙伴。

赵曜,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复旦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师从周良辅院士和李士其教授,主要从事脑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通过制定精确手术新方案和组建多学科融合诊疗新体系,使垂体瘤综合疗效达国际先进;原创性地发现若干具有临床转化潜能的垂体瘤分子诊断标记物和药靶基因,为探索该病的诊疗新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以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Genetics、CellResearch、AmJHumGenet上发表论著。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组稿

党委宣传部

摄影

张琦、杨欣、方圆、姚书媛、宋晗煜、钟晨洲、李相如

制图

方圆

编辑

陈敏学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里治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tb/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