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为全国制定总体、一致的战略对流行病控制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新闻社
作者:文龙杰徐雪莹
全文字数: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公共卫生事关国计民生。从上世纪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事业,到当前的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都体现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枢纽性作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如何启发当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否存在单一、具体的公共卫生标准模式?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历史系和国际区域研究系副教授高敏(MiriamD.Gross)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深度剖析有关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曾深入考察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并在英文著作《送瘟神:毛主席消灭血吸虫的运动》中重新评估了新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医疗模式。您认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事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高敏:这场著名群众卫生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全社会努力。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简称血防运动)最有效的策略是治疗人和动物等宿主。宿主一旦得到医治,就不再持续向环境排泄传染性物质。大规模的个体治疗是社区范围内一种有效的预防形式。
然而,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方法复杂又危险——大多数农村医生难以安全操作。之所以大规模治疗得以实现,是因为有了下乡的城市医生和兽医。城市专家在农村开展工作需要农村传统医生和赤脚医生(赤脚医生项目年才开始)的帮助。(因为)后者知晓当地的人物、关系网和其他可用资源。比如对于无法挺过危险治疗的虚弱病患,他们知道哪些本地草药可以帮得上忙。他们也能提供护理并动员当地民众。此外,血防运动中,农村医护人员接受城市专家的在职培训,也对农村医疗保健产生了全方位的长期影响。
因此,中国血防运动的成功源于城乡各自发挥专长,共同辛劳合作。关于血防运动在中国基层的实际运作情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在翻译出版我的专著,该译著预计年问世,读者如有兴趣可进一步了解。
资料图:图为民众的社会保障卡。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事业与当前的新冠疫情防控有无相似之处?
高敏:上述两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共同点在于都将疾病控制视为全面战争,需调动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