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面站的指令发出,一架崭新的大型无人机在丁蜀镇川埠村某有螺环境的上方凌空而起。它依照预先设定的扫描航线,自如地起飞并撒下药物,这是我们市首次尝试利用无人机进行撒药灭螺的新方法。每年的4月至6月,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的产卵孵化活动变得异常活跃,这也意味着全市的查螺灭螺工作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投药方式,无人机灭螺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高效、精准和全面优势。此次我市引进的2架灭螺无人机,是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批配备的。它们能在距离地面30米的高度低空飞行,无需对现场进行清障处理,仅需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航线规划和控制作业。这些无人机能够抵达江湖滩、边角滩、圩堤侧等人力难以触及的复杂环境上空进行撒药,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些复杂环境中的人工投药难题。市疾控中心血寄地防治科科长薛志强介绍,无人机在灭螺作业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效率。其每小时能够覆盖高达20亩的作业面积,并且药物抛洒均匀,确保每平方米用药量精准达到50克。这不仅极大提升了作业速度,还有效减少了遗漏的可能性。这种创新的灭螺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提高灭螺效果贡献了一份力量。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市在年成功通过了省级血吸虫病消除达标考核。然而,由于现有钉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人畜活动的频繁性,彻底根除血吸虫病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市疾控中心积极推进“智能血防”管理模式的建设,实现了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有螺环境的北斗精准定位、智能警示杆的语音提醒、AI智能识螺、机械清障自动化以及无人机灭螺等数字科技的应用。例如,去年我市引进了血防重点环境的远程监控技术,通过智能语音视讯警示杆对过往人群进行实时监控和语音劝阻。目前,已有6个镇的血防重点环境安装了14个这样的警示杆。同时,我们还引进了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AI智能识螺技术,该技术能在AI智能识螺软件上一次性完成钉螺的位置、数量、种类和尺寸的识别,显著提高了区域内有螺环境的钉螺查全率和查准率,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肉眼辨识方式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