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能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感染,由寄生在门静脉系统的日本血吸虫及虫卵所致疾病。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大肠和肝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流行病学01
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及患病动物,视不同流行地区而异。在流行病学上患者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02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即虫卵入水;钉螺存在、孳生;人、畜生接触疫水。
0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有时为集体感染而发病。呈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根据感染程度、病程、临床症状、宿主免疫状态、虫卵沉积部位的不同,可将日本血吸虫病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和异位血吸虫病。
01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常在接触疫水后1~2个月出现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伴有食欲缺乏、恶心、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90%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肝大。
02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在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患者以无明显症状者最多,偶然发现本病。有症状患者以腹痛、腹泻为常见,常伴有肝脾大。
03晚期血吸虫病病程多在5~15年以上。根据其临床症状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和侏儒型4型。同一患者可同时具有2~3型的主要表现。
04异位损害主要包括肺型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脊髓型血吸虫病等。
检查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1)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2)直肠黏膜活检。
2.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通常用于现场筛查可疑病例,阳性者需做进一步检查。
(2)间接血凝试验:为筛查本病的方法之一。
(3)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试验可作为综合检查本病的方法。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 是肝型血吸虫病重要的检查方法。B超可观察肝脏病变的形态学改变,判断
肝纤维化程度,定位进行肝穿刺活检,彩色多普勒还可观察血流和门脉高压的情况。
2.X线 主要用于肺型血吸虫病的诊断。
3.CT 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对肝脏及肠管壁钙化显示良好。对肺型血吸虫病、脑型
血吸虫病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4.MRI 主要用于血吸虫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病变的诊断。病例解析男性,64岁,血吸虫病史30年。
CT平扫示肝脏变形,左叶和尾叶增大,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及包膜条状钙化(A);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较均匀,肝内间隔呈线状强化(B、C)
肝型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晚期,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即血吸虫性肝硬化。肝脏钙化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和CT诊断的主要依据,发生在肝右叶较多见,而包膜钙化出现最早、最显著。肝脏钙化发生的病理基础为肝包膜下和门静脉间隙内有大量虫卵沉积,形成纤维瘢痕组织,虫卵发生退化后形成钙化。钙化形态多样,可为线样、网状、“蟹足”状、“地图”状、团块状或包膜下钙化,且肝外围重于中心,这与其病理特点——干线性肝硬化,沿门静脉分支增生的纤维呈树枝状分布有关。发生在不同部位的钙化各有其特点:包膜下钙化多呈线条状;汇管区门静脉周围钙化表现为团块状;如沿小叶表面伸展,则呈“蟹足”状;小叶间钙化相连则呈曲折线状;如线状钙化十分广泛,纵横交错则成为“地图”状或网状,是最严重的一种形式。多种钙化形态可混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