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骁达
指导老师
朱阿海
学校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摘要:
本文通过对-年嘉兴血吸虫病防治的研究,突破了将血防单纯视为“运动”的成见,揭示了其“运动”与“常态”交织、并最终走向常态化的历史过程。同时,研究了血吸虫病与基层保健体制、医疗体制变迁的关系,并为当下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导论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一)
1、对血吸虫病防治的历史研究回顾
对血吸虫病防治的历史研究,虽非汗牛充栋,但也并非乏善可陈。整体看来,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在时间的跨度上,以往论者常聚焦于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血防。作者做了一个初略的统计:在“中国知网”中以“血吸虫病”为关键词的CSCI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分类下31篇论文中,就有7篇论文的研究时间段属于以上范围。
而就研究取向而言,与我们对血防“大搞运动”、“群策群力”的印象相吻合,大部分血防研究将其视为一种“群众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叙事:血吸虫病防治在民国时期未得到重视,新中国通过-年的运动,最终将其消灭。作者称此为“运动”范式。
那么,呈现出如此特点的血防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又存在怎样的不足?下面,作者将选取两本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部是王小军著《疾病、社会与国家20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血吸虫病灾害与应对》。该书系统、清晰地叙述了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对血吸虫病灾害的应对,并专门讨论了血防与政治动员的关系。但是,该书对“消灭血吸虫病运动”的叙述止于50年代末,在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上,也仅重点讨论了卫生防疫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化两点。同时,在血防与政治的关系上,该书似有“本末倒置”之嫌。王著的结论(血防是“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动员手段),不仅将两者的关系局限在初始阶段(动员),也没有研究政治对血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只是将其看做政治的“附庸”,没有突出其主体性意义。
第二是李玉尚先生的论文《TheEliminationofSchistosomiasisinJiaxingandHainingCounties,-58》(“嘉兴、海宁县的血吸虫病防治-58”)该文是作者查询到的唯一一篇聚焦嘉兴地区血防的论文。该文对血防中的基层政府、年的病人治疗等均不乏创见,对作者多有启发。其中,最新颖的是“TheMassesandtheWeightofTradition”一节,揭示出血防是怎样与农民的传统观念相互动、冲突的。一个可能的不足是,论文仅指出了50年代末血防存在医疗人员不足、防治策略、农民反应消极等问题,并未提及具体的解决方案。作者将承接这一思路,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展现人们的应对方法。
综上,这样的研究固然揭示出血吸虫病防治的一个重要侧面,但是,从整个历史阶段来看,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嘉兴市自年开始全面防治血吸虫病至年消灭,前后近30年,而-年的群众运动式防治仅仅是其中一部分。作者认为,至少在嘉兴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是血防工作的“转折点”,而在这一段时间内,血防虽不时以运动形式开展,但总体上是逐渐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有必要对-嘉兴地区的血防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首先需要界定本文使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所谓“运动”,是指运动式防治机制,即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按照预定计划,在短时间内完成医疗任务。在血防中,这主要体现为大规模的收治病人和查螺灭螺。而“常态”,是指血吸虫病和其他一般疾病一样,被吸收到日常的诊疗当中。
下面是对本文章节划分的解释。
首先,在研究时段上,确定为—年。通过对这十六年的研究,能够展现血防怎样从一种含有浓厚的政治气息的运动型机制,逐渐转变为一种“常态化”机制的历史过程。
其次,血防工作千头万绪,相关史料也较详实,因此,研究的困难不在于缺乏材料,而在于如何采撷取舍,来精要地展示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侧面,揭示出其与政治、社会的复杂联系。作者试图以时间为经、“运动”和“常态”的“交响变奏”为纬,并结合口述史料,用较鲜活的形式叙述血防的历史,串联起与血防有关的不同人群、不同方面。为此,作者对本文做出如下的划分:
第二章是对年前嘉兴地区血防历史的概述。
第三章的范围是-年,这一段是嘉兴血防再发动的时期;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