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体检单血常规检查,小小的检查,大大的

这个场景想

必大家都不陌生,

这是抽血现场。

啊,怎么又要抽血?抽这么多!我的血都被抽干了。我晕血。

拿到血化验单后,大家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检验结果正不正常,换句话说是在不在正常值范围内。

抽血检查中,血常规检测是最常规的检查。血常规检查,只需10~20元,虽价格低廉,但血常规报告可以反映许多问题,如有无贫血、有无感染,以及一些潜在的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血液常规检测就是我们身体健康的警报器。

血常规检查报告中有超过20个条目,那么该如何读懂血常规报告呢?

reading

-快速读懂版-

血液常规检测项目繁多,如何快速读懂血常规报告,只需要读懂“血液三兄弟”(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就可以了。

1

白细胞(WBC)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WBC项出现“H”或者“↑”):

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也有生理性的白细胞升高,常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剧烈运动、饮酒、餐后等。

白细胞减少(WBC项出现“L”或者“↓”):

常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功能亢进等。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看医生,以免耽误病情。

比如下面这份报告单,白细胞明显升高,最后确诊为肺部感染。

2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也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RBC项出现“H”或者“↑”):

常见于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减少(RBC项出现“L”或者“↓”):

常见于各种贫血。此时你也不用紧张,看医生共同寻找贫血的原因即可。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贫血性疾病方面较红细胞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多(HGB项出现“H”或者“↑”):同红细胞增多。

血红蛋白减少(HGB项出现“L”或者“↓”):同红细胞减少。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单,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均小于正常值,可以诊断为贫血。

3

血小板(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PLT项出现“H”或者“↑”):

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脏切除术后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减少(PLT项“L”或者“↓”):

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血小板数值显著减少,最后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reading

-进阶读懂版-

“进阶读懂版”在“快速读懂版”基础上,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适于医学素养较高的群众。

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N.中性粒细胞增多

1.感染急性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急性风湿热)。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有机磷中毒。

3.疾病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参见“白细胞增多”。

N.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损伤及药物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及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N.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皮肤病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等。

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N.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N.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红斑、类风湿关节炎及药物等超敏反应等。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N.淋巴细胞增多

1.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N.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及放射性损伤及T、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的临床意义

N.单核细胞增多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及其它单核细胞白血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三者可以共同反应贫血的类型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MCV、MCH、MCHC数值均显著减少,最后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

如下面这份血常规报告,MCV、MCH数值均升高,最后诊断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患者抽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血液常规检测影响因素很多,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请你注意以下事项:

1.体检前3~5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避免饮酒。保证良好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禁食,可饮水。

3.穿袖口宽松的衣服,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难度。

4.采血后按压穿刺点3~5分钟,直至不出血。

5.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必要时饮少量糖水,待症状消失后再离开。

6.如果检测结果有异常,不要紧张,一定要看医生,共同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观察、复查、进一步检查等)。

7.如果是住院患者并检测结果异常,请本人及家属一定要遵医嘱,可能会多次抽血排除试验误差、治疗前评估、治疗效果评价及监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理解并尊重医护人员,减少抱怨。

小结

由于血液取材方便、测试快捷,能反映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的基本信息。血液常规检测作为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环,与我们身体的各个系统均有关系,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还能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是我们身体健康的警报器。所以抽血检查很重要,希望你重视和理解,不要拒检。

切记:检验结果一定要与临床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张兴江潘健将

来源:医院全科医学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xxcbyy/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