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2岁的薛伯寿是中国医院医生。他全面继承发扬蒲辅周学术特色,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行医60载,因疗效显著,许多外国友人、外地人慕名而来,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曾五下医疗队,为缺医少药的百姓诊疾,被评为先进;对蒲氏学术传承推广贡献卓著,年被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弘扬中医精髓,培养数百名骨干人才,三次获传承贡献奖;遵循中医自强,立足祖国,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耄耋之年,每周仍施诊6次为民健康护航,同时承担军政首长保健,以寻常药治愈顽疾,屡获特殊医疗服务奖;在中医药诊治艾滋病、“非典”、流感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国医大师称号。
“一定要学医治病救人”
薛伯寿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岁多时患惊风,昏迷了两三天,已是一脚踏进了鬼门关,最终却顽强地挺了过来。记事后的薛伯寿,亲眼目睹了当时乡亲们的贫病艰辛,后来,在他幸遇良师时,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医治病救人。
薛伯寿念中学时,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当时的江苏属于血吸虫病重灾区,从与病魔斗争到病愈返校,这一段经历在薛伯寿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更加坚定了学医救人的信念。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学中医。当时薛伯寿的班主任是泰州市名中医之后,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得知薛伯寿的学医志向后,鼓励他报考上海中医学院。薛伯寿不负众望,如愿考入。
薛伯寿入学后学习刻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扎实的中西医基本功由此夯实。大学读书期间,薛伯寿又染上浸润性肺结核。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他还练习太极拳,病好得很快,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此后,薛伯寿更加投入地学习中医,把为老百姓看好病当作自己的志向。在北京工作后,他每年回乡探亲都坚持义诊,每日看诊数十人至上百人。
“服务于祖国,才无损于恩师的声望”
能拜蒲辅周为师,是极大的荣耀,也有极大的责任。“当年给蒲辅周先生选学生,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学生的品行、学问、家庭背景等都必须经过细致的审查。”薛伯寿仍然能记得当初拜师时的点点滴滴,他认为,这是党和国家托付的神圣使命。
“蒲辅周先生对学生非常爱护,既重视医术的传授,更强调医德的培育。”从被选派为徒弟一直到蒲老去世的13年,薛伯寿一直跟随蒲辅周学习,薛伯寿回忆,蒲老突然想到什么好的经验思路,都会把他叫过去学习。老人家晚年视力已经很差了,仍每天坚持读书,用放大镜贴着书本,被学生称作“吃书”。老师的呕心沥血,勤苦教导,薛伯寿默默铭记在心。
薛伯寿出师后至今,始终铭记:继承发扬推广蒲老学验,造福人民。他所著书目除了早年蒲辅周医疗经验和医案外,最近两本都是冠名蒲辅周,标明为继承心悟、传承心悟。薛伯寿在蒲辅周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多开拓创新,他把今日的成就归功于他的恩师。薛伯寿对恩师感念终身,也对各阶段教导过他的老师心怀感恩。薛伯寿曾因在国外讲学带教而深受欢迎,面对国外机构的挽留,许以高薪厚禄,他坚决辞谢,毅然回国,他说:“我是蒲老的弟子,服务于祖国,才无损于恩师的声望;只有自强不息为中医药事业多做贡献,才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
“中医人要自信自强,别人才能看得起”
当年蒲辅周治疗传染病,如梓潼霍乱、成都麻疹、北京“乙脑”等,往往在众医无策之际,独辟蹊径。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中医对传染病及急危重症的治疗总是不受重视,以至于很多中医人对此毫无信心,医院在急重症方面对中医非常轻视,薛伯寿也曾遇到类似情况。
年4月的一天,薛伯寿接到紧急求救5岁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高热昏迷,医治无效,从河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病况日趋危急,告病危不治。求救者是患者的亲属,也是一位中医师,他曾经见到蒲辅周医案中有成功救治重症脑炎的案例。情急之下,他想到找蒲辅周的学生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费了几番周折找到了薛伯寿,薛伯寿听闻即刻前往诊治,没想到,来到病房,他却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中医不可能有效,说不定还加重患者病情,医疗责任谁承担?”
病房内情势焦急,病房外救人心切。经过一番协调与交涉之后,薛伯寿终于可以进入病房为患儿诊病。处方后,按方抓药煎好,鼻饲。结果患儿仅服下半付药,就已热减神清,一天过后可自行进食,3剂药后,肌力恢复,可下床行走,几天后病愈出院。医院的建院史上,这是第一次请中医会诊,中医的神奇疗效令许多西医专家叹服。薛伯寿认为,中医人要自信自强,别人才能看得起。
类似的病案还有很多,薛伯寿之所能临危不惧,从容救治,源于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功夫。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齐文升是薛伯寿的弟子,他每天都要接诊处理多种急症重病,其中中医参与的不在少数。他感慨:“观薛老师救治急危重症,使我对中医治疗急重症有了极大的信心。”
作为蒲辅周的入室弟子,薛伯寿打破门户之见,参百家学说,融寒温一炉,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先是80年代初撰文呼吁重视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及其温病十五方的临床应用,引发中医同道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之后又受命应邀远赴坦桑尼亚运用中医药试治艾滋病,所取得经验获同仁认可;90年代末,值北京流感暴发,染病者众多,有一家四代人皆发,薛伯寿诊为冬温,辨为外寒内热,自拟“速解流感饮”,被医院作为流感普济方广施群众;年“非典”时期,形势严峻,薛伯寿夜以继日以蒲老学术经验发挥创新总结出“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加班印成小册,送给一线工作者指导临床。
“医生首先要关心病人,不能只见病不见人”
“医德即人品素质,为医先要学会做人,医者乃性命攸关之事,切不可贪求私利、骄傲自矜、不思进取。”薛伯寿永远记得恩师的教诲,以纯朴真诚之性,行大医之行。他常说《道德经》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医者应无私心,以患者心为心,关心体贴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薛伯寿用药以辨证为准,不开大处方、大药量,对名贵药材的使用极其谨慎,即使需要使用,用量亦小、中病即止,尽量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并且,他想方设法做到处方精小、价格低廉,主张无病不服药,反对乱开补药。他常说治病容易治人难。对于来诊患者,不但用中药调理,还常常细细观察询问,了解患者所忧所患,予以劝解宽慰鼓励。在临证诊疗中薛伯寿既治病又治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患者治病要靠自己,要重视身心调养,尽量开导安慰患者消除恐惧,树立信心,保持心情愉快。
“医生首先要关心病人,不能只见病不见人。要关心病人的疾苦,理解他的处境,同情他的遭遇,这也是中医人必备的素质。药物不是万能的,不仅要会遣方用药,还要明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薛伯寿说。
薛伯寿还常常教导身边的弟子,医乃仁术,医者必须追求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到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寻求古训、融会新知,精益求精地救治病人。只有急病人之所急,才能真正有所为,成为能治病救人的大医。医者必须达到始终把研究学问、追求知识、治愈病人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看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用自己的医术服务于百姓很有意义。”薛伯寿说。
“要引导学生走德艺双馨之路”
薛伯寿始终重视培育弟子,先后培养出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数百名。薛伯寿名医传承工作站也曾获首届全国名医工作室奖,而今已成为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基地。
年,薛伯寿被派往河北邯郸,负责医院医院所办赤脚医生大专班的教学任务,为培养这些学生成才,他付出了极大心血。“要引导学生走德艺双馨之路。”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薛伯寿反复将学术医疗各方面经验介绍给学生,艰苦环境下带病坚持带他们实习看病,毕业时,还赠给每个学生一套北京王府井书店当时能买到的所有中医书籍。
这些学生毕业后,薛伯寿仍每年赴邯郸检查他们的读书临诊情况,并作学术报告。如今,当年的这66名赤脚医生多已成为优秀的中医人才,其中2名成为二级教授,6医院院长,33名晋升高级职称。邯郸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周海平谈及薛老时,感激地说:“医院院长、各科室骨干基本都是薛老培养的,薛老是邯郸市中医事业的奠基人!”
薛伯寿还负责主办了十余届原卫生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医学习中医班,教授中医基础课程和经典著作;多次出国讲学,传授中医辨证论治和针药实践操作,广受学员欢迎与好评。此外,薛伯寿先后带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40余名全国优才。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学术继承人10人。对于学生们,薛伯寿传授学术经验毫无保留,严格要求,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看完薛老的事迹,你是不是也像健康北京一样想给他们点赞呢?
机会来啦!
薛伯寿教授正式参加了本月“中国好人”的评选,是“敬业奉献”类第59号候选人。
自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