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八馆济世天下
办医学教育救亡图存。年10月,德国人埃里希·宝隆大夫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首批8名医学生开始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年更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学生增加至82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学堂逐渐发展壮大,年8月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据年《第一次中国教育年签》统计,当时中国公立大学中设医科者仅6所,同济医学院的设备齐全,规模最大,建有解剖学馆、生理学馆、组织学馆、药物学馆、病理学馆、细菌学馆、生化学馆等基础医学相关学馆,在校医科学生人,居6校之冠。德文医学堂从建设之初就采用了全套德国医学教育体制和课程安排,依靠德裔师资力量,采用德文教材,按照德国大学医科的考试规则进行毕业考试,使医学堂的教育质量在开始阶段就有较高的起点。学制八年,德文预科三年、医预科三年、医正科三年。其中德国生理学家史图博教授年应聘任教,直至年5月返回德国,在中国27载,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医学人才。-年间,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学德国,许多学成回国后都成为医学教育的栋梁,包括: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病理学家梁伯强、现代药理学奠基人吕富华、微生物学家杜公振、现代免疫学创始人谢毓晋等,他们都是我国医学界泰斗级人物。
同济“长征”路。年8月,淞沪会战后,学校师生同舟共济,辗转跋涉千里,由上海西迁入大后方,途径浙赣桂滇,年10月到达四川宜宾和南溪。年7月,迁回上海。在西迁的九年“长征”中,师生齐心协力,在危难艰苦中,仍坚持进行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积极支持抗日前线,协助入迁地服务人民健康,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年,同济医学院迁入地李庄突发“春瘟”,俗称“痹病”。时任细菌学副教授杜公振临危受命,开展深入动物实验和调查研究,查出病因系食盐中含有毒氯化钡所致,并研究提出芒硝沉淀、分离的科学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成果以《痹病之研究》发表,获年全国应用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传染病防治中建功立业。上个世纪,国人饱受血吸虫病之殇,消灭血吸虫病就需要控制和消灭钉螺。年,年仅36岁的寄生虫病学家李赋京教授在安徽发现了一种钉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后经国际专家组织鉴定,命名为“安徽李氏钉螺(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