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迎接更长的预

最新的《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揭晓,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6岁,意味着去年诞生的婴儿有望目睹2世纪的曙光。这一趋势与我们的日常观察相契合,四周长寿老人愈发常见,80岁高龄已不再罕见,90岁亦非奇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迅猛,短短十余年间,从年的数据起点至今,已攀升超过5岁。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国家发展的速度,更凸显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预测显示,未来这一数字仍将以每年2至3岁的速度持续增长。

然而,长寿时代的来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养老需求的激增,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各年龄段的定义将逐渐模糊,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长寿成为常态,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是迎接一个全新的生活阶段,还是继续在旧有的生活模式中徘徊?88岁高龄的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陈育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能够熟练使用科技社交工具进行工作交流,这无疑是对长寿时代科技与生活融合趋势的最好诠释。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们对长寿的渴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如今,当长寿真的来临,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陈育德进一步阐释,人均预期寿命是通过寿命表编制方法精心测算得出的,它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龄。然而,这一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特定时间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人口生活方式以及卫生健康水平,并且便于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直接比较。

在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人均预期寿命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中国历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一条持续攀升的“长寿曲线”。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仅约为35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98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9岁。到了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更是跃升至7岁,这一成就已经超越了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十年间,从20年至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以每年约4岁的速度持续攀升,从8岁增长至2岁。《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今年4月发布的一项建模研究显示,预计到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有望提升至3岁。这一预测与实际寿命的延长趋势相吻合。张女士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局工作,她观察到,近年来收到的讣告中,逝者的平均年龄显著增长。她粗略统计发现,年之前,讣告中最常见的年龄范围是70+,而现在,80+甚至90+的高龄者已屡见不鲜,甚至有超过百岁的长寿者。

这一趋势不仅局限于大城市,乡村地区的长寿人数也在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一些被誉为“长寿之乡”的地方。例如,在江苏启东的海复镇,就有一位02岁的老人范庆礼,他依旧身手矫健,能够熟练制作扫帚。启东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而这样的历史见证者并不孤单。

根据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启东的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大幅增加,比年增长了40人。同时,启东所在的江苏南通市,百岁老人数量也显著增加,达到位,相当于每0万人中有6位百岁老人。这一成就使得启东及南通市均有望获得“长寿之乡”的称号。

事实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评选标准中明确规定,每0万人中有7位及以上百岁老人是“长寿之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达标的地方越来越多,截至7年,被该学会认定的“长寿之乡”已超过00个。寿命上限的快速提升,使得“生年不满百”的感慨和“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叹息似乎已成历史。然而,在人类整体寿命延长的背景下,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面临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困境。这主要归因于战争、政治动荡以及医疗和社会问题。例如,非洲南部某些国家因艾滋病盛行,人均预期寿命始终在50岁左右徘徊,甚至有个别国家的平均寿命曾一度跌至40岁以下。

由此可见,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长寿并非理所当然。那么,长寿的秘诀究竟何在呢?

4年3月,中华预防医学会揭晓了上一年度的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国高龄老年人群主要健康特征、关键影响因素与干预技术研究”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项研究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龄老人研究。自年启动以来,项目组历经20余年,通过9次大规模调查,覆盖全国23个省份多个区县,对2万名高龄老年人进行了入户随访,全面收集了他们的健康指标。

基于这些详尽的调查数据,项目组核心成员、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毅发表多篇论文深入剖析。他指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优质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高的经济收入,是老年人得以长寿的关键因素。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博华老年公寓的文体活动室,老人们正忙着剪纸,享受着退休生活的乐趣。这一幕,正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一个缩影。而背后的数据则显示,我国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基于同一跟踪调查数据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不吸烟、保持规律运动以及食物的多样化,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与人们活到百岁竟有着独立的显著关联。

这一发现与美国人口学家塞缪尔·普雷斯顿的观点不谋而合。普雷斯顿认为,在影响寿命增长的因素中,收入增长和营养充足占据了大约25%的比例,而其他关键因素则包括传染病媒介的控制、药物和免疫方面的公共卫生革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十余年来,我国一直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健康中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清晰地反映在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上。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告诉记者,该中心发布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建模研究显示,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与婴幼儿死亡率降低以及传染病防控成效密切相关。

回顾历史

我们会发现年之前,我国婴儿死亡率曾高达‰,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会在婴儿期夭折。与此同时,孕产妇死亡率也高达/0万。然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严重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指标都出现了持续大幅的改善。

到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已降至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2‰,孕产妇死亡率更是降至/0万,这些数据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近十余年来,我国在妇幼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与20年相比,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了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了3%,同时,孕产妇死亡率也下降了%。这些显著的成就使得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评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此外,我国还成功防治并彻底消除了多种恶性传染病,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显著增长。从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到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危害深重的疾病,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广泛接种疫苗、推广“糖丸”等方式,我们逐步清除了这些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重大传染病。

自年起,我国陆续消除了疟疾,实现了乙肝控制目标,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疫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一系列重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迅猛发展。他回忆道,20多年前他初次来华时,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还相当突出;而如今,中国的医疗可及性已有了显著改善。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升,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贡献。”泰勒说。那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极限究竟能推至何方?我们是否能够享有更长的寿命?

目前,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长寿者是法国的让娜·卡尔芒,她以22岁的高龄震惊世界。然而,越来越多的乐观主义者相信,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尤其是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人类有望搭建起通往更长寿命的桥梁。

谷歌在年推出的DeepVariant人工智能产品,旨在帮助建立更精确的人类基因组谱图,从而解锁更多关于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预测,人类突破现有寿命极限将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寿命预测;其次是人工智能医生逐步替代人类医生,使医疗成为一项结合“信息+基因”的高科技活动;最终,通过对人类基因的重新“编程”,有望让我们远离疾病和衰老的困扰。

此外,器官衰竭也是制约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再生医学、干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望修复受损器官、生成新器官,甚至利用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对老化的身体进行分子层面的重建。这些科技创新,使得许多曾被视为科幻的场景逐渐变为现实,也为人类进一步延长寿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让长寿变得经济可行随着寿命的普遍延长,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的研究预测,到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将翻两番。这一趋势引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社会的经济负担是否也会相应加重?今年9月,《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关键数据揭示:截至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逼近3亿大关,占总人口比例高达%。这一数据符合国际上对中度老龄化社会的通用标准,彰显出中国社会已深度卷入老龄化浪潮。

同时,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深思:在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无法自理的占比5%,约为万人,而存在自理困难者更是高达%,约万人。经过两年的发展,到年,这一需要照顾服务的老年群体已增至约3万人。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津海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精心照料着失能老人,这一幕幕折射出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深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xuexichongbing.com/nxxxcb/12193.html